《〈论语〉事件评述》之《冉有退朝晏》(2015年8月3日)
(2015-08-03 17:27:23)
标签:
历史孔子季康子季氏礼制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孔子晚年归鲁,年事已高,心境沉静,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易经》和编修《春秋》上,因此基本不问政事。此时弟子冉有、子贡等人已经出仕为官、受到重用,整天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冉有在季氏府中议事到很晚才结束,他匆忙赶到孔子家中问候。孔子问他道:“你今天怎么这么迟呀?”他回答道:“有政。”这段时间,执政国卿季康子越来越胆大妄为,他不仅架空鲁哀公,自己擅权专政,而且还屡屡僭越礼制,用田赋、伐颛顼、旅泰山……鲁国上下被他闹得乌烟瘴气!冉有是季氏家宰,这是一个相当于大内总管的角色,但是他不仅不能遵从孔子的教诲、约束季氏恪守礼制,反而整天和季康子混在一起,帮助他出谋划策、四处奔走。所以孔子一见到他气就不打一处来,又听他说因“有政”而晏,更是火冒三丈,当即讥讽道:“你和季氏整天忙的根本不是‘政’,只能算‘事’!我现在虽然足不出户、不问政事,但是国有政事,我还是有所耳闻的。”
春秋时期,“政”与“事”是有区别的,“政”为国政,由国君召集国中卿官议于外朝;而“事”为家事,由氏族宗主召集族人和冢宰议于内朝。[1] 冉有明明是在季氏府中议“事”,却说“有政”,完全混淆了“政”与“事”的概念,故而孔子听了格外刺耳。
对于名分问题,孔子向来都很较真,因为这关系到礼制大体,所以他一再强调“必也正名乎”。[2] 尽管季康子当时已经完全掌控鲁国的军政大权,以家“事”代国“政”,但是孔子仍然坚持国政家事的名分,绝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