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鲁人为长府》(2015年6月27日)
(2015-06-27 17:35:11)
标签:
历史鲁昭公三桓公室闵子骞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鲁国君臣交恶始于鲁文公时期的东门遂杀嫡立庶政变,此后公室地位渐卑,“三桓”权势日盛。到了鲁昭公时期,公室与“三桓”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发展到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地步。为了避人耳目,鲁昭公长期居住在长府之中,与公族大夫公若、公为、郈孙等人秘密谋划剪除“三桓”势力的计划,《左传》为此专门记了一笔:“公居于长府[1]。”
“长府”是公室藏货财之所,“作”为改造扩建。鲁人为什么要改造扩建长府呢?因为其用途发生了变化,鲁昭公把这里当做向“三桓”发起进攻的指挥部,长府内不仅藏有货财,而且还藏有武备,因此必须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来进行彻底改造。由此可见,这里的“鲁人”不是别人,正是鲁昭公本人。这件事情大概发生在“斗鸡之变”(鲁昭公二十五年)前几年,当时孔子不到三十五岁,闵子骞已经投在孔子门下。过去有人认为“鲁人为长府”是发生在鲁昭公出奔齐国之后的事情,实施的主体是季氏,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季氏在“斗鸡之变”中吃足了苦头,还差点儿丢了性命,他怎么愿意再为公室改造扩建长府而给自己留下后患呢?
“鲁人为长府”,耗费巨大,劳民伤财,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多有怨言。鲁人到底该不该改造扩建长府?这个问题在孔门弟子中也引起争议,待众人发表意见后,闵子骞冷不丁地说道:“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他认为只需维持长府原有的规制规模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兴师动众、铺张浪费了。孔子当即对他的意见表示赞许,夸奖他平时虽不多言,但言必点到要害之处。何谓要害之处?简单地说,就是他对鲁国当时政治斗争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闵子骞认为,在公室与“三桓”的斗争中,鲁昭公为政无方,失去民心,势力对比已经完全落于下风,斗争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为长府”毫无意义。这样的观点暗合孔子的判断,因而得到了孔子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