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颜渊死,子哭之恸》(2015年6月25日)
(2015-06-25 16:57:29)
标签:
历史颜渊孔子孔鲤卒年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不仅勤奋好学,日有所进[1],而且悟性很高,闻一知十[2],道德修养也已达到“其心三月不违仁[3]”的境界,所以孔子对他极为赏识,把他列为德行之首,并对他寄予厚望,打算让他继承衣钵,光大儒学。遗憾的是颜渊命运多舛,早年夭折,令孔子悲恸不已,连呼“天丧予!天丧予[4]!”
颜渊卒于何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都说颜渊“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中又说:“颜子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蚤死。”据此推断,颜渊当卒于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是年孔子六十二岁,仕于陈。然而颜渊死时,其父颜路曾向孔子提出“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的请求,孔子当时以“鲤也死,有棺而无椁”为由拒绝了[5],这说明颜渊死于孔鲤之后。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二十岁而生孔鲤,孔鲤年五十而卒,因此孔鲤卒年当在鲁哀公十二年。颜渊晚于孔鲤两年去世,卒年当为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与《公羊传》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有以麟告者,孔子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6]!’”《左传》等书也记载西狩获麟和子路死于卫等事的发生时间均在鲁哀公十四年前后,因此颜渊当卒于鲁哀公十四年,而非鲁哀公五年。还有一个情况可以佐证,颜渊在世时颇受同门推崇,连子贡等人对他都很敬重,称“赐也何敢望回”,如果他三十出头就去世了,似乎不合情理。那么为什么《史记》、《孔子家语》等书会发生把颜渊卒年提前十年的错误呢?据前人考证分析,可能是因为后人将颜渊“少孔子四十岁”误读为“少孔子三十岁”(竹简书中常将“四”字刻作四横,极易与“三”字混淆),以至于后人以讹传讹,一错再错。
颜渊家境贫寒,生计艰难[7],但是他为人清高,甘于清贫,一箪食,一瓢水,乐在其中。他去世后家中无力为他置办体面的丧事,只能置办一口薄棺,他的父亲颜路为此去找孔子,请求用孔子的车乘为他改做一口外椁。过去有人认为颜路为人太不通情达理,他怎么能向孔子提出如此无理的请求呢!其实孔子此时已经年逾古稀,归鲁后平日杜门不出,所以有车无车已无所谓。不过孔子并没有答应颜路的请求,不是因为他所说的“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而是因为不合礼制。春秋礼制规定,大夫丧葬有棺有椁,士人丧葬有棺无椁,颜渊和孔鲤都是士人身份,所以不能“为之椁”。不惟颜渊,孔鲤死时也是“有棺而无椁[8]”。同样,颜渊的门生也打算为他举办超出士人礼遇的葬礼,孔子对此又提出反对意见,他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9]。”意思就是,我打算待你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以礼葬之,可是你的门生却要违礼“厚葬之”,我有心无力,只能听之任之了。
颜渊夭死,对孔子的打击是很大的。后来鲁哀公和季康子都曾向他打听“弟子孰为好学”,他回答道:“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10]。”在他看来,颜渊死了,他毕生心血将付诸东流,儒学后继无人,能不为之恸哭?两年后孔子也溘然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