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子贡货殖》(2015年7月5日)
(2015-07-05 14:42:17)
标签:
历史子贡孔子货殖孔门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在儒家学说思想中,具有明显的重义轻利倾向,孔子曾明确表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所以他平时很少谈及关于利的话题[2]。这里孔子颜渊和子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一个是穷困潦倒,一个是家累千金,虽然未作任何评述,但是褒回(颜渊)贬赐(子贡)之意已经十分明显了,这在《论语》其他篇章中可以得到印证。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算是最聪明的,他不仅学业优秀,悟性极高,能够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3]”,因而经常受到孔子表扬;而且他从政也很成功,因为他口才好,执政国卿季康子对他非常器重,经常委派他作为鲁君特使去处理许多棘手的外交事务。子贡最大的特长是“货殖”,“货”为货物,“殖”为繁殖,因此“货殖”二字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经商做买卖。子贡曾试探性地问孔子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知道子贡骨子里不是一个安守本分(“不听命”)的人,对他强行约束会适得其反,因此回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4]。”孔子虽然强调安贫乐道,但对货殖求富也表示认可,只要做到“见利思义[5]”、取之有道就可以了。
子贡摸清孔子的态度后,便开始兼职干起囤积货物、异地倒卖的买卖来。子贡是卫国人,在鲁国求学,出仕后又经常受命出使诸侯各国,见识当然比别人广,眼界也比别人宽,加之他善于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对需求行情能做出精准预判,所以买卖越做越大,财富越积累越多。根据各类史书记载,子贡经商主要是通过异地倒卖货物来赚取差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废举”就是囤积货物的意思。《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者(废举)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也说:“子贡行贩,与时转货。”从以上记载来看,子贡货殖的方法很简单,无非是囤积货物、异地转卖、赚取差价而已。古往今来,经商做买卖的道理是相通的,并没有什么奥秘,但是为什么赚钱的只是少数人呢?这是因为经商需要特殊的天分和才能,子贡就是这种具有特殊天分和才能的人,所以他能够准确判断市场行情,适时把握市场商机。孔子毕竟比别人更加了解子贡,所以他说子贡货殖成功的秘诀是“亿则屡中”,这里的“亿”通“臆”,意思就是预测市场需求非常准确,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子贡经商成功后,社会地位随着发生很大改变。他经商游走于各国之间,不仅经常是王公贵族的座上宾,受到优厚礼遇,而且无形中也让孔子声名远播,以另外一种方式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也[6]。”子贡因孔子显而达,孔子则因子贡名而贵,所以司马迁说“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
子贡为人随和通达,以往与孔门弟子关系融洽,货殖发达后,他仍与孔门保持密切关系。孔子病重时,他未能赶回来见夫子最后一面,故而三年服丧结束后,他又独自一人留下来再守庐三年,以尽弟子之道。由此可见他与一般商人不同,他心里是非常看重孔门情谊的。孔门弟子大多出身贫寒,生活艰难,子贡平时对他们多有接济。有一次他听说同门师弟原宪生活遇到困难,就前往探视。师兄弟二人相见,子贡是“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一副富商大贾的派头;而原宪居住的房屋是“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揉桑而为枢,上漏下湿”,身上的衣着是“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一副穷困潦倒的摸样。子贡见此情形,关切地问道:“师弟何以病成这副摸样?”原宪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自尊心很强,当年孔子聘他为孔氏家宰,给他提供“粟九百”的俸禄,他都拒绝不受[7]。现在面对同门师兄,他当然不愿意让子贡看轻自己,于是答道:“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原宪一通抢白,弄得子贡十分尴尬,“面有慙色,不辞而去[8]”。平心而论,子贡出于同门情谊,探望原宪,并无恶意,然而原宪则显得有点儿矫情,他非要在“贫”与“病”这两个字上做文章,拐弯抹角地讥讽子贡为富不仁,确实有点儿不近人情。当然,这个故事是后人演绎出来的,未必真实,但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人们的一种“仇富”心理。
自古及今,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商人的光鲜一面,却看不到他们为此付出努力的艰辛一面,因此很容易产生一种“仇富”情绪,甚至认为商人身上带有原罪。在这种“仇富”心理的支配下,像子贡这样富有才华而又勤于修身的人,兼职货殖求富,居然几百年后还会躺着中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