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尧之为君,焕乎其有文章》(2015年6月6日)
(2015-06-06 11:04:47)
标签:
历史唐尧历法尧典孔子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这番话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和场合说的,从表述内容来看,本章与前后两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禹,吾无间然矣”)应该同为一组言论,都是赞颂上古帝王的;从表述方式来看,这组言论比较接近口语化,基本没有经过修饰,这说明孔子发表这番言论时的场合比较隆重,因此弟子们在记录整理时也比较慎重,尽量保持孔子说话的原来风格。进行这样的分析,目的在于甄别每条史料的价值。
孔子这段赞颂唐尧历史功绩的言论,基本都是“巍巍乎”、“荡荡乎”之类的赞叹,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只有“焕乎其有文章”这句话有具体内涵。“焕乎”为光明貌,“文章”指的是礼仪典章。孔子认为唐尧在建立典章制度方面功绩卓著,但是在现存的古籍中似乎没有太多相关记载。《尚书》中有《尧典》,《说文解字》云:“典,五帝之书也。”《书序》中说:“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1]。”文首“曰若稽古”一句表明,《尧典》应为后人追叙之作,但从内容和文体来看,基本真实地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特征和历史风貌。
《尧典》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唐尧率领部众观察天象、编制历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唐尧时期,天文历法很不完备,百姓经常因此而耽误农时,于是他任命羲氏与和氏两族为执掌天文事务的职官,让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这就是“敬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南方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作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参考昂星的位置来校正。“二分”、“二至”确定以后,最终把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农时正确,不出误差[2]。
编制历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说明当时唐尧统治的区域已经非常辽阔,因为只有在广阔的范围内才能精准地测定出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同时也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像羲氏、和氏都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对于历法有着现实的需求。在唐尧的主持下,经过数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历法编制任务,这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因此值得称颂——“焕乎其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