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五十以学〈易〉》(2015年5月24日)
(2015-05-24 15:12:22)
标签:
历史《易经》孔子《易》儒学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在五十岁前后,思想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化:在思辨内容上,逐渐从思考人生和世道拓展到探究天道和命理;在思辨形式上,逐渐趋于理性化、理想化和神秘化。所以他说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1]”。
无独有偶,孔子在“知天命”之年开始钻研《易经》,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史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2]’”。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3]。”那么孔子“五十以学《易》”和“五十而知天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易》原本是上古时期的占卜之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4]。”可见《易》是一部使人们主观意识和外部客观规律达到统一境界的命理书(算命书)。《易》分《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诠释和解读。按照司马迁、班固等人的说法,《易传》是孔子晚年喜《易》而作,不过这种说法未能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但是有一个基本事实必须承认:孔子晚年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和研究《易经》,并对《易经》思想做出许多精辟阐述,这是他一生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流传下来的《易经》和新近考古发现的马王堆帛书《易经》中都以“子曰”、“孔子曰”、“夫子曰”的形式记录了许多孔子关于解读《易经》的思想言论,也许这些言论不一定是孔子的原话,但在思想上与《论语》中的儒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应该是孔子晚年研究《易经》的思想成果。
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
首先,孔子研究《易经》与其人生遭际和鲁国政坛变故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在五十岁以前一直仕途蹇促,郁郁不得志。五十岁以后突然时来运转,春风得意,先出任中都宰,然后擢升为司空,旋即又升为大司寇兼行摄相事,位高权重,红极一时。然而孔子深知鲁国政坛凶险多变,“公室”与“私家”、家臣与宗主以及“三桓”之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关系扑朔迷离,各种争斗异常激烈,短短数年间,前有“阳货之乱[5]”,后有公山弗扰以费叛[6],几乎没有安宁的日子。孔子是一个怀有政治理想的人,面对混乱局面,既要有所作为,又要规避风险,确实需要大智慧。如何才能做到“无大过”?必须“知天命”;如何才能“知天命”?必须认真研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易经》,从中领悟顺应天道、躲避人祸的哲理。
其次,儒学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一直偏重于人文应用领域,对于世界本源以及自然现象等问题则始终采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7]”的回避态度,因而致使儒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薄弱,制约了儒学的发展。孔子在构建儒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他从五十岁开始致力于研究《易经》,因为《易经》中蕴含了许多关于天地之运行、四季之交替、阴阳之变化、人事之休咎、政治之得失等的哲理,他可以借此来完成儒学理论的升华,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易经》是儒学经典之一,孔子在完成《诗》、《书》、《礼》、《乐》等儒学经典修订工作后,必然转而集中精力来整理和诠释《易经》、《春秋》等内容更加深奥的典籍,这样才能开设新的教学科目,以满足那些已经完成基础科目研修的弟子们的求知需求。不过,《论语》中未见孔子教授或与弟子讨论《易经》的内容,以后的史书中也未见其弟子讲习和传授《易经》的记载,可能孔子觉得《易经》内容过于深奥,他一直没能物色到天资和悟性俱高的合适人选,因此只好自己穷究其理、自得其乐了。这对于儒学发展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