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子在齐闻〈韶〉》(2015年5月23日)

(2015-05-23 18:14:30)
标签:

历史

齐国

鲁国

孔子

季札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季氏与郈氏两大贵族集团内讧,后来竟演变成一场政变,鲁昭公被迫出逃齐国,孔子随后也跑到齐国寻求发展,“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1]”。孔子当时三十六岁,他在齐国待了近三年,“子在齐闻《韶》”就是发生在这一时间段的事情。

《韶》相传是虞舜时期的舞乐,内容是歌颂上古帝王让位于贤(尧禅让舜,舜又禅让禹)的盛德,所以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2]”。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观摩了《韶箾》舞,盛赞道:“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3]。”显然,《韶》在表现形式上应该由舞和乐两部分组成,可能在传承过程中两者逐渐分离,所以季札在鲁国观摩的《韶箾》只是舞蹈部分,因为《左传》在记载这一历史事件时用词非常严谨,季札观乐时为“使工为之歌……”,而观舞时则为“见舞……”。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韶》在流传过程中,鲁国只保存了舞的部分,而齐国则保存了乐的部分,所以孔子到齐国第一次听到了《韶》乐,竟然会食不甘、寝不安。

春秋时期,鲁国是公认的保存古代典章制度最完备的国家,为什么独有《韶》乐保存在齐国呢?其中自有机缘巧合。周初分封时,虞舜的后裔被分封于陈。后来陈国公子完因在国内争权失利,跑到齐国避难,把《韶》乐也带到了齐国,这样齐国才得以独传《韶》乐[4]

孔子的音乐素养是很高的,能够自如地演奏乐器和与人唱和,他曾“击磬于卫[5]”,“取瑟而歌”退孺悲[6],“学鼓琴于师襄子[7]”,他为母亲服丧期满后,“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8]”,“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9]”,“(《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10]”。他自己曾不无得意地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1]。”可见他专门下功夫整理过《诗经》乐谱,并且能按照乐谱演奏和歌唱。孔子对乐理也很精通,他与鲁国太师讨论乐理的观点颇有见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12]。”正因为他对音乐具有深刻、独到的理解能力,所以当他听到《韶》乐时居然废寝忘食,反复琢磨,从音乐到乐理,再到上古圣人至善至美的盛德。《史记》在记叙此事时加了“学之”二字,言明孔子是闻而学之,心身完全沉浸其中,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这样的夸张表述,合情合理,并不令人生厌。



[1] 《史记·孔子世家》。

[2] 《论语·八佾》。

[3]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4] 《汉书·礼乐志》。

[5] 《论语·宪问》。

[6] 《论语·阳货》。

[7] 《韩诗外传》卷五。

[8] 《礼记·檀弓》。

[9] 《论语·述而》。

[10] 《史记·孔子世家》。

[11] 《论语·子罕》。

[12] 《论语·八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