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2015年5月25日)
(2015-05-25 16:12:34)
标签:
历史孔子宋国司马桓其如予何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之事当发生在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史记·宋世家》载:“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亦载:“(景公)二十五,孔子过宋,桓魋恶之。”两处记载时间一致,宋景公二十五年当为鲁哀公三年。然而《史记·孔子世家》却将此事的发生时间定在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是岁,鲁定公卒。”显然有误。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孔子不久便离开卫国,再次到陈国求仕,途经宋国,于是就发生了“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之事。《论语》只记载了孔子当时的言论,《孟子》、《史记》等书则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1]。”这里的“要”作“拦截”解。“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2]!’”
仔细推敲上述两段文字,大致可以做出以下几个判断:第一,孔子是因为“不悦于鲁卫”而被迫离开卫国的,因此出行比较仓促;第二,孔子此行是途径宋国,他并未打算在宋国久留。但是宋司马桓魋未必了解孔子的动向,他误以为孔子此行的目的是回到宋国来搅局的,因此对他高度戒备、充满敌意。桓魋的警觉和怀疑是有道理的:桓魋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恩宠,此时桓氏兄弟在宋国权势很大,无人能敌。孔子是宋国公室的后裔,其先祖弗父何是宋湣公的长子,后授位于宋厉公。孔子不仅有宋国贵族血统,而且诸侯国中声名显赫,影响很大,他此时回到宋国,必将对桓氏兄弟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桓魋“将要而杀之”;第三,孔子途经宋国,并未进入宋都,他们一行人只是在荒郊野外的一棵大树下稍作停留休整,并与弟子们讲习礼仪。桓魋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监视,并命人拔倒大树,对孔子等人实施驱离。桓魋当时是宋国司马,主掌军政和国防事务,孔子等人未经允许进入宋境,他当然有权驱离,而且还可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件事情,如果站在宋司马的立场上来看,完全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后人大多是站在圣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的,因此得出了“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的有罪推断。其实未必;第四,孔门弟子中肯定有几个像子路一样不省事的,于是双方冲突逐渐升级,弟子们担心孔子受到伤害,因此劝他赶紧离开。孔子倒是胸有成竹,端起架子,缓步徐行,所以《史记》两处记载都用了一个“去”字,而不是“走”字,这是大有区别的;第五,孔子缓步离开冲突现场时的心理状态完全是阿Q式的,因为他心里明白,如果桓魋真想杀自己,他跑得再快也没有用,所以不如在弟子面前表现出英雄气概来,关键是还得说几句鼓舞人心的话,于是他豪气冲天地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但凡到了紧要关头,孔子无法左右局面时,他都会把“天”抬出来安慰自己,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3]。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基本搞清楚了,看起来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关键是孔子当时说的两句话非常重要,弟子们在记录孔子言论时,顺带把事件梗概记载下来。孔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上天已经赋予他传承懿德的神圣使命,因此在他未完成使命之前,任何人都是奈何不了他的!这也许就是孔子当时的真实想法。
孔子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他当时六十岁,正值“耳顺”之年,所谓“耳顺”,就是能够以“知天命”的心理状态来应付眼前遇到的一切困难,做到神情自若,举止泰然。面对桓魋的挑衅滋事,孔子居然不动声色,泰然自若,坦然说出“天生德于予”这样的豪言壮语,并将自己成功化解困厄与“天”、“德”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种胸襟与气概确实令弟子们崇拜得五体投地,于是他们就把这两句话收录在《论语》书中。后人为了解读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大费周章,反复揣摩,做出种种推断和臆测,但仍不得要领。其实事情原本并没有那么复杂,孔子的这两句话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假话,不能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