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行束脩而未尝不诲》(2015年5月23日)
(2015-05-23 13:52:52)
标签:
历史干肉见面礼孔子束带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当时的“学”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以辨识文字的音、形、义为主,旨在发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训诂学;大学则以学习《诗》、《书》、《礼》、《乐》等古代典籍的义理为主,旨在修德明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
孔子所从事的是大学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3]”。大学教育对受教者的年龄有所限制,一般要求十五岁以上,即行束脩礼之后,所以孔子说自己也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
汉代以前,篆体字的“脩”和“修”字形相同,因此“束脩”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束脩”,“脩”是干肉,“束”为束帛,用束帛把十条干肉捆扎在一起就是“束脩”,这是古人送礼时约定俗成的礼数,俗称“束脩之馈”。不过“束脩之馈”是一种比较轻薄的见面礼,一般是身份卑微者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虔诚态度而已。《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皇侃《论语义疏》:“古者相见,必执物为贽。贽,至也,表已来至也。上则人君用玉,中则卿羔,大夫雁,士雉,下则庶人鹜,工商执鸡。其中或束脩壶酒一犬,悉不得无也。束脩最是贽之至轻者也。”因此“行束脩”可以理解为用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的见面礼。目前这种说法比较通行;二是“束修”,“修”为修饰,即束带修饰。古人年十五为成人,成人就不能再像孩童那样披头散发了,必须用束带把头发约束起来,加以修饰,固定成型。一般贵族在十五岁时还要专门举行“束修”之礼,即成人礼。《汉书·伏湛传》:“杜诗荐湛自行束脩以来,讫无毁玷。”注曰:“自行束脩,谓年十五以上。”因此“行束修”也可以理解为年满十五岁,即可以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了。
上述两种解释似乎都说得通,但是结合《论语》其他篇章的内容来看,孔子对于饮食是非常讲究的,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5]”。他有这么多“不食”的规矩,如果弟子三千人人都以十条干肉作为拜师见面礼,他家岂不是干肉成灾?况且孔门弟子中许多都家境贫寒,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6]”,仲弓则家贫如洗,“无置锥之地[7]”,原思“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8]”……像他们这样的生活状况是根本置办不起十条干肉的见面礼的。因此把“行束脩”解释为以十五岁作为入学的年龄限制似乎更加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