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2015年5月17日)
(2015-05-17 16:28:58)
标签:
历史季氏季桓子闵子骞孔子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费邑是鲁国季氏的一个重要据点,不仅城高墙厚,人口众多,百姓富庶,而且邑中士人训练有素,武备充足,因此季氏历来对邑宰人选非常重视,邑宰如果效忠于季氏,就能有力保障季氏在鲁国的专权地位;邑宰如果听命于公室,就会对季氏构成严重威胁。
早在季平子当政时期,鲁国君臣交恶,费邑就成为双方争夺的一颗重要棋子。当时费宰南蒯与鲁昭公之子公子慭勾结,并得到鲁昭公默许,以“张公室”的名义举费邑叛,归附于齐,给季氏带来巨大的损失。后来季平子派兵围攻,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收复费邑[1]。季桓子当政时期,费宰是公山弗扰[2],他是季氏的资深老臣,为人忠厚老实,对季氏也忠心耿耿,后因与季氏家臣仲梁怀之间产生矛盾,又受到阳货等人的蛊惑[3],渐生反叛之心。阳货之乱后,公山弗扰看清了贵族阶层软弱和虚伪的本质,便开始秘密筹划反叛。其间,他曾想拉拢在鲁国一直未能受到重用的孔子入伙,孔子居然也动了心[4]。后来孔子因为受到鲁定公和季桓子的重用,出任中都宰,一年后擢升为鲁司空,旋即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此事才不了了之。孔子在任大司寇期间,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计划,季氏的费邑首当其冲。在实施“堕三都”过程中,公山弗扰终于率领费人发动反叛,他们攻进都城曲阜,将鲁定公和季桓子等人围困在季氏之宫的武子之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孔子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最终战胜费人,公山弗扰等人出逃齐国[5]。
平定费人叛乱后,季桓子便开始物色新的费宰人选。按理说费宰应该先从季氏族人中选拔,可能族中一时没有合适人选,季桓子便把选拔范围扩大到孔门弟子,因为当时孔子与季氏关系密切,季氏对他言听计从,“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6]”。此时孔门大弟子子路在季氏当家宰,平时他与季氏言谈之中,必定提及孔门弟子,因而引起季氏的关注。在孔门弟子中,闵子骞的地位很高,影响力也很大,《论语》书中弟子称“子”者仅有他和曾参、冉有三人。他年富力强[7],才干出众,被孔子列为“德行”特优,并称其为人孝悌[8]。他为人处事最大的特点是低调沉稳、精明强干,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心里却很明白,所以孔子评价他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9]”。季桓子此前对闵子骞已有所了解,此后又对他进行了多方考察,最终决定聘请他担任费宰。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闵子骞断然回绝,他让人带信给季桓子:“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汶上”指的是汶水之北,抵近齐境。意思就是,如果季氏再派人来请我出仕,我将投奔敌国,由此可见其态度之坚决。
费宰的职位虽然不高,但是非常重要,因此人人趋之若鹜,然而闵子骞却断然回绝,其中原委与孔子有很大关系。根据《史记》记载,孔子与季桓子联手“堕三都”发生在鲁定公十三年[10],此后季氏便开始物色费宰人选,出于慎重,反复权衡,因而久拖未决。到了第二年(鲁定公十四年),齐国实施离间计,孔子渐遭弃用,他与季氏之间已貌合神离,去鲁之意也逐渐明朗,虽然未必明言,但闵子骞完全可以从怅然叹息中领悟到孔子对季氏的态度和去鲁的无奈心境。所以此时季氏聘请闵子骞出任费宰,他决意与夫子共进退,态度坚决地回绝了季氏。《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对此事的态度,但可以推断,他对闵子骞的选择是认可的,至少是默许的。有一个事例可以佐证:闵子骞回绝季氏后,子路曾想向季氏举荐自己的小师弟子羔担任费宰,结果被孔子劈头盖脸地臭骂了一通[11]。
考究“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之事,人物和事件都没有问题,只是时机不对,结果终成憾事!
[1] 《左传·昭公十四年》。
[2] 《左传》等史书中作“公山不狃。
[3] 《左传》等史书中作“阳虎”。
[4] 《论语·阳货》。
[5] 《左传·定公十二年》。
[6]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
[7]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子骞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孔子五十岁。”此从《史记》。
[8]《论语·先进》:“子曰:‘孝哉闵子蹇!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9] 《论语·先进》。
[10] 《左传》中载“堕三都”为鲁定公十二年。
[11] 《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