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或乞醯于微生高》(2015年5月12日)
(2015-05-12 11:07:15)
标签:
历史《战国策》孔子四书章句集注为人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公冶长》:“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醯”即醋,烹饪时用的一种调味品,有则有,无则无,并非不可或缺。有一天,有人到微生高家讨要一点儿醋,他家没有,却不明说,转而跑到邻居家要了一点儿给别人。这件事情让孔子知道了,于是就有了这番“孰谓微生高直”的议论。
在《论语》中,“直”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为人正直,如“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2]”。这种“直”是儒学所倡导的一种道德品质;二是为人直爽,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3]”。这种“直”则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这里的“直”应该是解释为为人直爽,不善变通。
在先秦典籍中,微生高是一个重信守诺的人。《庄子·盗跖篇》:“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郭氏《释文》:“尾生,一本作微生。《战国策》作尾生高,高诱以为鲁人。”《战国策》、《史记》等书亦有类似记载,大同小异。可见微生高在当时是以为人正直,信守承诺而闻名的。其实“或乞醯焉”之事,也表现了微生高为人正直、信守承诺的个性特点,别人有求于己,无论自己能不能、有没有,都有求必应,决不推辞,哪怕麻烦地跑到邻家去讨要一点儿给人,此举在行为方式上确实是多此一举,但在道德修养上却是无可厚非的。孔子将两者混为一谈,用行为方式的“直”来否定道德修养的“直”,评判标准似乎发生了偏离。
平心而论,“或乞醯焉”这件事情,微生高确实有点儿死脑筋,迂腐得很。如果按照孔子的意思,他直接告诉别人自家没醋,无需再费周折,转乞于人,这样不仅省去许多麻烦,也不会受到孔子的质疑。后来又有人按照孔子定下的调子,对此事上纲上线,说他是“曲意殉(徇)物,掠美市恩[4]”,有沽名钓誉之嫌。助人义举却成了“曲意掠美”,落得被人口诛笔伐的结局,实在荒唐。话又说回来,微生高就是这样一个信守承诺、乐于助人的君子,别人向他“乞醯”,他不怕麻烦,转而“乞诸其邻”,亦属人之常情常理,孔子却以“直”对他提出质疑,反而显得自己小家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