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或问禘之说》(2015年3月24日)

(2015-03-24 10:34:26)
标签:

历史

孔子

鲁国

周公

礼制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八佾》中的这两段话编排在一起,上下相连,内容相同,陈述的应该是同一件事情。至于这件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则无从考,向孔子提问的“或”也不知为何人。

“禘”是历代周王祭祀先祖的一种最隆重的典礼,故称“大祭[1]”,又称“吉祭[2]”。《礼记》中说:“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3]。”可见“禘”最初只是周王祭祖的专享礼遇。后来周成王感念周公功勋,特赐其后人在鲁国举行禘礼,祭祀周公。类似的情况还有杞人祭禹、宋人祭契,享用的也是天子之礼。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年代,鲁人在祭祀先祖时可以享用天子之礼,这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是建立礼制秩序基础上的。春秋以降,“礼崩乐坏”,鲁人在举行禘礼时,已经不再严格限定于祭祀周公了,他们从列祖列宗中又选取几位有功德的先君作为陪祀,即在太庙之外“立四庙[4]”,让历代先祖同享禘礼。再后来连君夫人也可以享用禘礼了,鲁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鲁国“禘于大庙,用致夫人(哀姜)[5]”,这种行为显然僭越了禘礼规制,因此《春秋》“经”、“传”中都特别记载此事,彰显其恶。到了孔子时代,礼制秩序大坏,诸侯僭越天子之礼,大夫僭越诸侯之礼,“陪臣执国命[6]”,所以孔子愤懑地说道:“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7]。”

在鲁国,“禘”属于国家公祭,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一般由国君主持,公卿贵族出席,普通士大夫是没有资格参加的。鲁哀公期间,孔子身份特殊,享受“国老”待遇,因此也受邀参加观礼。鲁哀公是鲁国历代君主中最不“知礼”的,他因娶于吴国同姓女子(吴孟子)而备受诟病,国人恶之,陈司败曾批评他道:“君而知礼,孰不知礼[8]?”孔子为此也背了黑锅。由此推断,孔子观“禘”之事应该发生在鲁哀公时期,违礼者当为鲁哀公。

在举行“禘”礼的过程中,“灌”(通“盥”、“裸”)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这个仪式主要是献酒荐神,以享先祖。一般“灌”前的礼仪活动都是祭祀周公的,而“灌”后的礼仪活动则是祭祀鲁国历代先君的,孔子认为“既灌而往者”僭越礼制,因此就不愿意再参与后面的活动了。他哀叹道:“於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9]。”意思就是,当年周公亲自制定的典章制度,经历幽、厉二代社会动荡之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相对而言,当时鲁国保存的周礼则比较完备。但是到了今天,鲁国也摒弃了礼制传统,举行“郊禘”,名义上是祭祀周公,实质上是破坏礼制,如果周公在天有灵,一定会对此感到悲哀的!后来又有人向他请教“禘之说”,这里的“说”,应该是关于“禘”的相关理论和精神实质。这个问题就像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一样刁钻,陷孔子于两难境地,所以孔子只好推说“不知”。接下来的一个细节很生动,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意味深长地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意思就是,如果有谁懂得关于“禘”的相关理论和精神实质,天下就完全在掌控之中,治理起来就易如反掌了。孔子此时年事已高,道德修养已经达到“纵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虽然他仍然固守自己的从周之志,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通达、超脱,说话也越来越含蓄、隐晦。关于“禘之说”,道理应该人人明白,功效也是显而易见,关键是无人践行,因此说多了自讨没趣!



[1] 《尔雅》:“禘,大祭也。”

[2] 《左传·襄公十六年》杜预注:“禘祀,三年丧毕之吉祭。”

[3] 《礼记·大传》。

[4] 《礼记·丧服小记》。

[5] 《左传·僖公八年..

[6] 《论语·季氏》。

[7] 《论语·八佾》。

[8] 《论语·述而》。

[9] 《礼记·礼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