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子入太庙每事问》(2015年3月25日)

(2015-03-25 15:36:15)
标签:

历史

太庙

孔子

鲁国

礼仪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与事,大多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子入太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确定大致时间的事件,因为事件中涉及到两个基本信息:一是“子入太庙”,这与事件发生的地点有关;二是“鄹人之子”,这与孔子的身世和经历有关。

关于“子入太庙”,“太庙”亦称“大庙”,是鲁国祭祀周公的庙堂。周初分封之时,周公担心东方的古奄国发动叛乱,因此决定由自己受封于此,后因武王病逝,他需要留守王城辅佐成王,于是就让长子伯禽代其受封,“因商奄之民”,在“少皞之虚”建立鲁国[1]。周公后来虽然没有就封,但他仍被奉为鲁国的开国始祖,祀庙为太庙,祀号为太祖。太庙是鲁国举行国家大祭的重要场所,当年鲁公伯禽从周朝带来的“大路、大旂、夏后之璜、封父之繁弱”等珍贵礼器都收藏于此,因此普通士人子弟是不得入内的。孔子能够进入太庙助祭,说明他此时已经初仕为吏了。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2]。”据《孟子》、《史记》等书记载,孔子年轻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他曾担任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3]”,因而有了进入太庙助祭的机会。

关于“鄹人之子”,“鄹人”指的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曾当过鲁国鄹邑大夫,故而有人就称孔子为“鄹人之子”。显然,这样的称呼带有轻蔑意味,这说明孔子此时地位卑微,受人轻视,他虽然有志于学,但学业尚浅,未能得到众人认可。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4]。”由此可以推断,“子入太庙”之事当发生在他“志于学”之后,“而立”之前。

孔子自幼受士族礼仪熏陶,对儒业产生兴趣,“为儿嬉戏,常陈俎斗,设礼容[5]”。十五岁后他有志于学,所谓“学”,即以习礼为主的儒业,所以他进入太庙之中,处处留心,遇事就问,不厌其烦。这里的“事”,概念比较宽泛,既有关于礼器陈设方面的,也有关于祭祀礼仪方面的,还有关于礼器来历以及礼仪规制等方面的内容。春秋末年,礼制废弛,公室贵族祭祀祖先时只是在礼仪形式上应付一下,做做表面文章,心中根本没有敬畏和诚意。孔子认为,要恢复西周礼制,就必须从人们内心深处唤起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6]”,态度要虔诚,情感要真实,要能理解祭祀礼仪的相关细节和精神实质,所以他需要“每事问”。

孔子是以助祭者的身份进入太庙的,在祭祀仪式上充其量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可是他不管与他有关无关,事事要问,因而引起了某位身份显贵的人(“或”)的不满,这个人大概以前听说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自幼习礼,通晓礼仪,现在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儿,于是便鄙夷地对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礼的?他进入太庙,事事都问,能说他懂礼吗?”孔子听到这话后辩解道:“事事都问就是礼呀!”其实孔子所说的“礼”与“或”者所说的“礼”并不是一回事,孔子说的是匡正天下礼制秩序的“礼”,而“或”者说的是徒有虚伪礼仪形式的“礼”。



[1] 《左传·定公四年》。

[2] 《论语·子罕》。

[3] 《孟子·万章章句上》、《史记·孔子世家》。

[4] 《论语·为政》。

[5] 《史记·孔子世家》。

[6] 《论语·八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