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六十而耳顺》(2015年3月9日)
(2015-03-09 10:53:05)
标签:
历史孔子陈国弟子们君子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是五十五岁离开鲁国的,他先去了与鲁国比邻的卫国。在卫国,卫灵公出尔反尔,南子态度暧昧,所以他一直去留不定,来来回回地折腾了几次。此后他带着弟子们奔走于卫、匡、浦、曹、郑、陈等国之间,经历了许多磨难,过匡时被匡人拘押五日,适宋时受到宋司马桓魁的威胁,在郑国又与弟子们走失……一路奔波鞅掌,何其凄惶。六十岁时,孔子在陈国。《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铎火。火踰公室,桓、僖灾……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孔子家语》对孔子未验先知又进行了演绎,当陈惠公问他“何以知之”时,他回答道:“礼,祖有功而宗有德,故不毁其庙焉。今桓、僖之亲尽矣,又功德不足以存其庙,而鲁不毁,是以天灾加之。”三日后,鲁国使者来报,桓、僖之庙果然被大火烧毁,陈惠公不禁赞叹道:“吾乃今知圣人之可贵。”弟子子贡也借机向陈侯吹捧孔子是“专其道而行其化之善[1]”的圣人。可见孔子当时在诸侯国间已经很有影响力了。
孔子大约是在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去卫、过宋而至陈的,这一年他正好六十岁。到陈国后,他开始住在司城贞子家,“司城”是官名,“贞子”是谥号,古代谥法:清白守节曰贞,可见司城贞子是一个有德君子。在司城贞子的引荐下,孔子出仕“为陈侯周臣[2]”,受到陈惠公的礼遇,“宾之于上馆[3]”,经常出席陈国贵族的宴游活动,为陈侯解答楛矢来历之类的疑难问题[4]。可惜好景不长,陈国因地处南北要冲,国贫兵弱,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吴、楚等大国的侵扰。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国兴兵讨伐陈国,陈国向楚国求援,楚昭王亲自率军师于城父。当年秋七月,楚昭王病死军中,楚军“潜师闭塗”而还,陈国形势严峻,岌岌可危[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子见吴国军队大兵压境,大战在即,只得辞官而去,逃离陈国。孔子在陈国淹泊三年,所以孟子说他“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6]”。
孔子离开陈国后,受到楚国叶公诸梁的邀请,带着弟子们渡过颖水,匆匆赶往楚邑负函(今河南信阳),行至陈、蔡两国边境时竟断粮数日,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困顿窘迫之极。“君子之戹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7]”。困境之中,随从的弟子们难免对孔子流露出不满的情绪,有人甚至说出一些过激的话(逆耳之言)。“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而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8]。’”师徒之间对话的火药味十足!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孔子还是表现出较高的涵养,真正做到了“君子坦荡荡[9]”,他反复强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为了安抚弟子们的情绪,他分别找子路、子贡、颜回等年资较深的弟子谈心,向他们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目的就是要打消他们的疑虑,坚定求道的理想与信念,精诚团结,共同战胜眼前的困难[12]。
孔子等人往返负函途中,必须经由新迁于上蔡的蔡国。蔡国是周初分封的中原诸侯国,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为吴所灭,大批遗民流离失所,但他们坚持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传统,不愿接受南蛮异族文化的同化。孔子在途中遇到的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都是故蔡遗民,他们为了保持名节,甘守清贫,隐姓埋名,不愿出仕。当他们听说孔子远赴楚国求仕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夷和不屑,冷嘲热讽,挖苦讽刺,说了许多令人难堪的话(逆耳之言),由此而引出孔子“六十而耳顺”之言[13]。
关于“耳顺”,前人做过多种诠释,多与“顺天”和“从人”联系起来理解,未免过于繁复。孔子所言“耳顺”,应该与他六十岁前后的遭际有关,并无其他特别含义,因为孔子的世界观早在三十岁时就已经基本形成,五十岁时已经完全成熟,六十岁时不会再有新的变化,至多只是在为人处世的方法上作一些小的调整,以期更加随性从容而已。孔子六十岁前后身陷困境,屡遭磨难,不仅受到弟子们的质疑,也遭到故蔡遗民的奚落,各种负面的声音不绝于耳。说话与听话互为主客体,如果以说话者为主体,他可以说出顺耳之言(今言人说话中听仍言“顺耳”)或逆耳之言;如果以听话者为主体,他可以作出回应或不作回应,即便话再难听,他也可以做到无动于衷、未行于色、不争不辨,这就是“耳顺”。孔子六十岁以后,人生经历了许多坎坷磨难,修养日臻完善,心境愈加沉静,他已经不需要再与别人争辩什么了,明白人自然明白,糊涂人说再多也无用,所以你说我听,听完后淡然一笑,不置可否,这就是“耳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