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2015年3月11日)
(2015-03-11 15:52:21)
标签:
历史孔子季氏《春秋》论语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孔子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回到了鲁国[1]。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八岁,年届古稀。
孔子回到鲁国时,鲁哀公在位,季康子执政,他们表面上对孔子都很敬重,尊称其为“国老”,时常向他请教各种问题,但是孔子回答问题很少就事论事,具体阐述,而是从道义的高度来进行理性概括。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重点强调任用贤人问题:“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3]。”季康子也曾多次向他请教为政问题,他则反复强调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4]?”“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5]。”“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6]。”他对季康子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是加强执政者的个人道德修养,然后用道德力量来感化所有的人。可以看出,孔子此时思考问题已经跳出具体事务,他更为关注的是为人之道或为政之道,思辨形式趋于形而上。一般来说,人们的思维,越具体就越容易发生错误,越抽象则越难以辨别对错。这也许就是孔子“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的真谛。
鲁哀公、季康子等人虽然表面上对孔子非常敬重,事事相询,但是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他们并没有认真听取孔子的意见,而是采取虚以委蛇、敷衍应付的态度。季氏欲“用田赋”,厚取于民,派冉有去向孔子征询意见,孔子认为此举违背了“周公之典”,表示反对。然而季氏并不买账,第二年春天便在全国推行新的田赋政策[7];鲁哀公夫人吴孟子去世,季氏主持葬礼,因其与哀公同为姬姓,故而“不称夫人”、“不反哭”、“不言葬小君[8]”等等,有违礼仪。孔子以“国老”的身份前往吊唁,行小君之礼以提醒季氏,“季氏不絻,放绖而拜”,对孔子的举动置若罔闻,无动于衷[9];季氏打算对封内小国颛臾用兵,冉有、子路受季康子委托来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了一大通道理,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威胁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0]。”然而季氏并没有因他反对而有所收敛;齐国陈恒发动政变,弑杀齐简公,孔子斋戒三日,入朝觐见鲁哀公,请求派兵讨伐齐国,惩处弑杀国君的乱臣贼子,鲁哀公不想多事,让他去找季氏商量。孔子果真找到季氏,结果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钉子。后来他自我解嘲道:“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11]。”凡此种种,说明孔子在现实政治中已经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好在他对此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纵心所欲,泰然处之,一切都在“无可无不可[12]”之间。
孔子老年体弱多病,精力不济,经常一病不起,弟子们非常着急,“子疾病,子路请祷[13]”,“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4]”,所谓“臣”,就是料理后事的人。后来孔鲤、颜回、子路等人相继去世,对他的精神打击很大,他自己哀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他此时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文武之道”、“周公之制”。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人西狩获麟,孔子有所感悟,自知有生之年难以实现东周之志[15],因此退而作《春秋》,以警后世。这一年孔子七十一岁。关于孔子作《春秋》,最早的记载见于《孟子》:“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16]?’”《史记》基本沿用了这种说法:“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17]。”孔子之于《春秋》,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作”,有人说“修”,还有人说“传”,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孔子晚年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习《春秋》,而且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学术研究活动,而是一种带有明确功利目的(“乱臣贼子惧”)的政治活动。
孔子晚年“喜《易》”、“作《春秋》”,他全心身地沉浸其中,“学不厌而教不倦[18]”。就思辨形式而言,研究《周易》体现的是思维的深度,研究《春秋》则体现的是思维的广度。如果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无限地拓展和延伸,这就是“纵心所欲”,天马行空。但是无论心欲如何纵横,仍有“一以贯之”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9]。”所谓“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1]”。在政治上永远不偏离“文武之道”这个根本方向,这就是“不踰矩”。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鲁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22]。”言辞颇为恳切,似乎透露出许多无助和无奈。孔子最后五年,虽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郁郁不得志,但在学业研究和道德修养方面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
[1] 《左传·哀公十一年》:“鲁人以币召之,乃归。”
[2] 《论语·为政》。
[3] 《中庸》。
[4] 《论语·颜渊》。
[5] 《论语·为政》。
[6] 《论语·颜渊》。
[7] 《左传·哀公十一年》。
[8] 《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子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9] 《左传·哀公十二年》。
[10] 《论语·季氏》。
[11] 《左传·哀公十四年》。
[12] 《论语·微子》。
[13] 《论语·述而》。
[14] 《论语·子罕》。
[15] 《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6]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17] 《史记·孔子世家》。
[18]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9] 《论语·里仁》。
[20] 《论语·卫灵公》。
[21] 《论语·雍也》。
[22] 《左传·哀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