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十有五而志于学》(2015年2月22日)

(2015-02-22 11:14:13)
标签:

历史

孔子

鲁国

君子

季氏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食。’”

 

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1],年十五时为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这年春天,鲁国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舍中军,卑公室也。”“舍中军”是兵制方面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扩大兵源,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具体实施方案是“四分公室,季氏择其二,二子(孟孙与叔孙)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2]。”所谓“四分公室”,是鲁国继“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3]”之后,再次变相地把军队规模扩充为四军,由季氏统领其中二军,孟孙和叔孙各统领一军。从表面上看,这是兵力配比的变化,但实质上反映的是鲁国君臣地位发生了变化,鲁国国君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而执政国卿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季氏不仅掌握了鲁国一半以上的兵力,同时也控制了鲁国一半以上的兵赋。因此“四分公室”的本质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自大夫出[4]”,政治生态每况愈下。

“舍中军”和“四分公室”是鲁国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年少的孔子不可能没有影响。国君失政,季氏擅权,礼制崩坏,尊卑无序,面对现实政治中的种种乱象,孔子陷入深思,并在人生起点上做出“十有五而志于学”的选择,这是影响孔子一生的决定。

如何理解孔子“志于学”的意义?首先需要弄清楚“学”的内涵。

在《论语》书中,“学”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习礼为主的儒业,即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加我数年,五十学易[6]”云云。孔子出生于士大夫之家,父亲叔梁纥曾当过鲁陬邑大夫,生母颜氏也是士族之女,因此他自幼受到士族礼仪的熏陶,有心于此。《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斗,设礼容。”年稍长后,孔子随族人进入太庙(周公之庙)观礼,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向人求教,因此有人说:“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听说这话后回答道:“是礼也[7]。”当时人称其“陬人之子”,说明他尚未成年,且语气中带有轻蔑之意。学习儒业,可以作为一种进身谋生的职业,如果受聘于公族贵族,还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俸禄。所以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8]。”又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9]。”意思就是,从事儒业,可以谋生。孔子把这种以儒为业的人称为“小人儒”;二是以求道为主的儒学,即通过学习儒业,从中领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恪守礼仪规范,杜绝离经叛道行为,进而可以恢复西周盛世尊卑有序的礼制秩序。显然,这里的“学”是一种经世之道,具有明确的政治功利性。卫国大夫公孙朝曾向子贡打听“仲尼焉学”,子贡回答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0]?”可见,孔子所学的是绝非升降揖让之类的礼仪,而是兴国安邦的“文武之道”。孔子自己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又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2]!”“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食[13]。”这里的“道”就是“文武之道”,也是孔子理想中的政治终极目标。孔子认为,有道君子必须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必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一生孜孜以求,学文修礼,讲求仁义。孔子把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称为“君子儒”。孔子“志于学”,就是立志成为一个行道于天下的救世者,所以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4]。”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自此确立了一生的政治理想,完成了由“小人儒”向“君子儒”的蜕变[15],意义非常重大。

 



[1] 《公羊传》:“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榖梁传》:“庚子,孔子生。”

[2] 《左传·昭公五年》。

[3] 《左传·襄公十一年》。

[4] 《论语·季氏》。

[5] 《论语·学而》。

[6] 《论语·述而》。

[7] 《论语·八佾》。

[8] 《论语·卫灵公》。

[9] 《论语·泰伯》。

[10] 《论语·子张》。

[11] 《论语·学而》。

[12] 《论语·雍也》。

[13] 《论语·卫灵公》。

[14] 《论语·述而》。

[15] 《论语·雍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