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三十而立》(2015年2月25日)
(2015-02-25 16:54:54)
标签:
文化历史孔子齐景公三十而立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的十五年间,主要经历有两个方面:一是初仕为吏。孔子出生时父亲叔梁纥即已去世,母亲颜氏在他尚未成年时也过世了[1],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早早出仕谋生。孟子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2]。’”“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乘田”是管理牲畜的小吏。《史记·孔子世家》也有相同记载:“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孔子自己也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显然,孔子对自己初仕为吏的经历不太认可,他把初仕仅仅当做一种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故而称之为“鄙事”;二是研修儒业。孔子自幼受士礼熏陶,十五岁时就立志研修儒业,习礼明道。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4]。”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5]。”可见他学习是非常刻苦勤奋的,进步也非常显著。传统儒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身通六艺就可以成为职业儒者,获得俸禄,居安食饱,但是孔子认为这是“小人儒”,没有多大出息。孔子的志向是成为一个修礼明道、拯救颓世的“君子儒”,因此他在学习六艺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研习和编修《诗》、《书》、《礼》、《乐》等古代典籍上。他勤于思考,学以致用,把学习古代典籍和加强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6]。”意思就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可以逐渐培养和完善“仁”、“知”、“信”、“直”、“勇”、“刚”等道德品质。《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了一则孔子“见于郯子而学之”事: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到鲁国来朝聘,郯国为少皞氏之后,因此负责接待的叔孙昭子向他请教“少皞氏鸟名官”之故。郯子博古通今,口若悬河,历数上古传说渊源,令人大开眼界,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孔子听说后,专门去拜见郯子,向他请教有关上古官名由来之类的问题,受益匪浅。拜见结束后,孔子感慨地对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由此可见,孔子学习六艺,整理古代典籍,并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人云亦云,而是努力做到“敏而求之[7]”,“下学而上达[8]”。是年孔子二十七岁。孔子从“志于学”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勤修苦学,思想日益成熟。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在当时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颇受士人子弟追捧,因此设教授徒也就水到渠成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春秋以降,官学渐失,私学渐兴。过去有人说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因此他被奉为“万世师表”。其实这种说法未必确切,缺乏史料依据。从相关史料来看,春秋时期民间私学已经出现,这类私学主要培养儒者和武士。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9]。”可见,行束脩之礼是当时拜师受业的通例。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就已经开始设教授徒了,最早的一批弟子主要是闾里乡党士人,如颜路父子、子路、曾点等人。《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卫国发生齐豹之乱,孟絷(卫灵公之兄)被杀,骖乘宗鲁死之。孔子弟子琴张与宗鲁相善,此时他正在卫国从游,故欲前往吊唁。孔子得知后批评他道:“齐豹之盗,而孟挚之贼,女何吊焉?”孔子是年正好三十岁,由此推断,他在此前就已设教授徒了。孔子设教授徒虽然仍以儒业为主,基本课程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但教材则是由他亲自修订的《诗》、《书》、《礼》、《乐》等古代典籍,其中蕴含了许多新颖别致的思想观点。孔子非常注重培养弟子的道德品质和经世才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0]。”他要求弟子既要学习古代典籍,也要加强社会实践,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所以他的弟子不仅才学超人,而且许多人都是经世之才,出仕为官者甚众。从这个意义来说,孔子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最成功的教育家。
孔子“三十而立”,当在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据《左传》记载,当年卫国发生齐豹之乱,卫灵公被迫出奔死鸟邑避难。齐景公闻知卫国发生内乱,委派公族大夫公孙青前往聘问,公孙青对掩洫在外的卫灵公恭敬有礼,并以卫士身份亲自执铎值更守夜。卫灵公深受感动,对齐景公的为人也非常敬佩,此后不久卫国就与齐国建立了反晋联盟。齐景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雄主,他即位后,逐步清除国内的公族势力,起用陈文子、晏婴等一批贤臣,积极谋划重建齐桓霸业,与卫国建立反晋联盟是其图霸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鲁国也是齐景公积极争取建立联盟关系的重要对象。据《史记》记载,这一年齐景公亲自出访鲁国,并与孔子会见,向他求教图霸方略:“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秦国贤相百里奚),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11]。” 从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思想开明务实,对现实政治颇为关注,对于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和方略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过《左传》没有记载此事,不合情理,因此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全面了解孔子从十五到三十岁之间的经历,有助于正确理解他“三十而立”的确切含义。《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黄侃《论语义疏》:“古人三年明一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之业,所以成立也。”显然,这样的解读过于机械,也过于狭隘。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2]。”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13]。”他在督促孔鲤学礼时也说:“不学礼,无以立[14]。”可见孔子反复强调的是“立于礼”。在《论语》书中,“礼”与“仁”是互为表里的:“人而不仁,如礼何[15]?”“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6]。”“礼”是符合西周礼制的行为规范,而“仁”则是内存人心的道德规范。孔子希望通过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恢复西周盛世的礼制秩序,这就是他创建的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因此孔子“三十而立”的“立”,应该是指他的“仁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已经基本形成,并通过设教授徒的方式进行思想传播或开展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