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四)(2014年12月20日)
(2014-12-20 17:12:03)
标签:
孔子季氏孙氏仲壬鲁昭公 |
分类: 日志 |
标签:人物:孔子、周任、叔孙婼。
出处:《左传·昭公五年》等。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鲁国“舍中军”,四分公室,季氏择其二,孟孙和叔孙各择其一。“舍中军”的目的是“卑公室”,这是季氏擅权的一个重要步骤。季氏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实施“毁中军”呢?因为当时“三桓”之一的叔孙氏发生重大变故,叔孙氏第五代宗主叔孙豹在前一年(昭公四年)被他与庚宗(鲁国地名)女所生的庶子竖牛害死(活活饿死),后来竖牛又与季氏家臣南遗勾结,杀死叔孙豹与齐女所生的嫡子孟丙、仲壬等人。叔孙豹在世时是不同意“舍中军”的(“夫子唯不欲毁也”),他去世后,叔孙氏族中一时无人做主,故而季氏趁机下手,乱中获利。
竖牛杀死仲壬后,拥立仲壬的弟弟叔孙婼(昭子)为叔孙氏第六代宗主,并“取东鄙三十邑,以与南遗”。叔孙婼继位后,并没有徇私枉公,他召集族人说:“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嫡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竖牛出奔齐国,在塞关之外被孟丙、仲壬族人杀死。
叔孙氏发生变故之时,孔子十五岁,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这意味着他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亲历此事,印象深刻,所以后来他对此事做出评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在这里引用周任的话来赞扬叔孙昭子“不赏私劳,不罚私怨”的无私品德。在《论语·季氏》中,孔子也曾引用周任所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以此批评弟子冉有和子路尸位素餐,不能阻止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的违礼行为。此外《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发论中也曾引用过周任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把《左传》中的“君子曰”和“孔子(仲尼)曰”视为一回事,因为两者在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详见我多年前的旧作:《论〈左传〉左传的思想倾向》,载于《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由此可见,周任是孔子所景仰的一位古代哲人,孔子对他推崇备至,经常引用他的名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周任到底是怎样的人,有什么事迹,大多注家只有四个字:“古之良史”,其他则无从考。
孔子在“志于学”之年,亲眼见到叔孙婼不徇私情,大义灭亲的义举,由此对叔孙婼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叔孙婼对孔子似乎也颇为赏识,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二十七岁,剡子(剡国国君)来鲁国聘问,受鲁昭公委托,叔孙婼负责接待,他有意提携年轻好学的孔子,让他也参与接待。其间,叔孙婼向剡子请教上古时期以鸟名为官名的来历,剡子侃侃而谈,历数上古五帝名官的由来,让孔子大开眼界。后来孔子又专门去拜见剡子,向他请教历史问题,受益良多。孔子后来对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从某种意义上说,叔孙婼是孔子言传身教的老师,对孔子的影响很大,可惜后人并没有对他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