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高宗(商王武丁)(2014年9月10日)
(2014-09-10 09:57:19)
标签:
历史文化武丁高宗鬼方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宪问》:“子张曰‘《书》云:“高宗凉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将计就计
高宗,即商王武丁,商代第二十三代王,帝盘庚之侄,帝小乙之子,“高宗”是后人祭祀他的庙号。武丁在位五十多年[1],是商代的“名王”,他执政期间,对外开拓疆域,对内革新政治,使商王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在做太子时,曾遵父命长期在外服役,生活在“小人”中间,比较了解民间之疾苦和稼穑之艰辛[2]。他即位后,因“凉阴”而三年不言。按照孔子的解说,“凉阴”是君王死后,继位者三年不问政事,守孝服丧,而《国语》、《史记》等书中则解说为“默以思道[3]”或“以观国风[4]”。三年凉阴结束后,武丁亲政,他从版筑匠人中擢拔圣人傅说为相,又任用甘盘、祖己等一批贤臣,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政治,“不敢荒宁,嘉靖殷邦[5]”,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实现“殷国大治[6]”。
武丁在位期间,对周边各族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商王朝的统治区域和影响。武丁用兵的重点主要是西北的贡(?)方、土方、芍(?)方和鬼方等游牧部族。这些散居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游牧部族经常南下掠夺人畜财物,一度逼近殷西的太行山东南地区,严重威胁到殷都的安全。武丁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亲自率领大军进行征讨,每次征发兵力多达三千至五千人,战争规模都比较大。经过多年征讨,终于征服了贡(?)方、土方和鬼方等部族,“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7]”。此外,武丁还曾发兵南征荆楚,“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8]”。通过南征,商王朝的统治势力一直延伸至江南部分地区。武丁大规模对外用兵,有效地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联系。
在商代历史上,武丁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他执政时期,使商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达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