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叔孙武叔(2014年9月8日)

(2014-09-08 11:25:22)
标签:

文化

历史

孙氏

孙武

齐国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叔孙氏,名州仇,谥号为武,史称叔孙武叔,又称叔孙州仇,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叔孙氏宗主,叔孙成子之子。鲁定、哀期间任司马。

叔孙武叔似不是叔孙氏的嫡长子,所以其父叔孙成之立他为宗主时,遭到族人公若藐的强烈反对。叔孙成之死后,他派公若藐去当郈邑宰,同时拉拢郈邑马正侯犯伺机刺杀公若藐,但是却遭到侯犯的拒绝。叔孙武叔手下的一个圉人自告奋勇,主动提出去刺杀公若藐,他说:“我手执长剑从朝中走过,公若藐必定好奇,上前观剑,我把剑递给他看时,用剑锋对着他,趁其不备,一剑直捅他的心窝。”叔孙武叔连声称好。可是第二天实施这个刺杀计划时,却被公若藐识破,他大声斥责道:“难道你想像鱄诸刺杀吴王一样来刺杀我吗?”圉人见事情败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其杀害。

公若藐被杀后,侯犯担心自己也会遭到叔孙武叔的报复,于是举郈邑而叛。郈邑是叔孙氏最大的私邑,而且地处齐、鲁两国之间,非常重要。叔孙武叔立即率兵围攻郈邑,然而郈邑城高墙厚,久攻不下。叔孙武叔后来把郈邑的工师驷赤找来,对他说:“郈邑反叛,不仅是叔孙氏的忧患,也是国家社稷的忧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驷赤认为解决郈邑问题,光靠武力强攻不行,应该从内部分化瓦解,他的意见得到了叔孙武叔的认同。驷赤返回郈邑后,对侯犯说:“郈邑处于齐、鲁之间,因此必须选择一个依靠。现在我们既然已经反叛鲁国,就应该选择投靠齐国,否则时间长了,民众就会萌生反叛之心。”侯犯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人主动与齐国联系,齐国很快派来了使者,驷赤便趁机在城邑中散布消息:“侯犯想以郈邑归附齐国,齐国的使者已经来了,听说齐国人打算把郈邑民众全部迁徙到齐国去。”郈邑民众听到这个消息,一下炸开了锅,他们把侯犯的官邸团团围住,向他讨要说法,侯犯只得匆匆出逃齐国,叔孙氏终于收回了郈邑。

郈邑反叛,问题主要出在内部,但齐国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当年年底叔孙武叔专门到齐国朝聘齐侯,向他表明鲁国的立场和态度。齐侯话里有话地说:“如果郈邑不是处于齐国边境,而是处于他国边境,发生叛乱,我就不能为鲁侯效劳了。”叔孙武叔则反唇相讥道:“您以后不必为这些琐碎小事费心,守卫边境是我们这些臣子应尽的职责,寡君哪敢劳您操心!”言下之意,齐国只要不打鲁国的主意就行了。齐、鲁两国交恶多年,因此彼此在言语上也不很友善,叔孙武叔对齐侯态度强硬,一方面是维护鲁国的尊严,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叔孙氏的利益。

鲁哀公在位期间,鲁国国政主要由季孙氏的季康子把持,季康子好战,四处惹是生非,弄得鲁国与齐、楚等大国关系紧张,战事连连,叔孙氏作为掌管国家军政事务的司马,受其拖累,不得不疲于应付。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叔孙武叔随季康子帅师伐邾,与邾子盟于句绎;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叔孙武叔随季康子帅师城于启阳,完善守备;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师兴兵伐鲁,孟孙氏和叔孙氏都不愿意出兵迎战,后来季孙氏宰冉求激将,叔孙武叔受刺激后说:“是谓我不成丈夫也!”当即回家集结军队。当时鲁国“三桓”中,季孙氏的宗主是季康子,叔孙氏的宗主是叔孙武叔,他们都新立不久,比较年轻,只有孟孙氏仍由年长的孟懿子担任宗主。齐、鲁“郊之战”,季孙氏的军队最为勇猛,突入齐师。孟懿子毕竟老谋深算,他让孟孙氏世子孟孺子领兵,军队集结逾期五日,上战场后又不战而走,有意保存孟孙氏势力。叔孙氏负责留守国都,因此没有直接参加战斗。“郊之战”,齐师无功而返;当年夏天,鲁国为“郊之战”故,会合吴国军队兴兵讨伐齐国,叔孙武叔随鲁哀公帅师出征。鲁、吴联军与齐师战于艾陵,史称“艾陵之战”。战前,吴王策马疾驶,叔孙武叔紧随其后。吴王见其神勇,特赐予他铠甲和剑铍,勉励他道:“奉尔君事,敬无废命。”叔孙武叔当时竟不知如何作答受赐,好在孔子的弟子子贡在旁边代他感谢道:“州仇奉甲从君而拜。”这才帮他解了围。由此可见,叔孙武叔虽然血气方刚,勇猛善战,但是对许多接人待物的礼仪却不太熟悉,也许他本来就对这些无用的繁文缛节反感,否则他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向崇尚礼仪的孔子屡屡发难呢?“艾陵之战”,鲁、吴联军大获全胜。

鲁国“三桓”之家中,孟孙氏与孔子的关系最为密切,孔门弟子与孟孙氏后人也过从甚密;季孙氏虽然与孔子不善,但表面上还算客气,尊称其为“国老”,季康子将孔子的多名弟子招致麾下,委以重用,这说明季孙氏对孔子总体还是认可的;叔孙氏与孔子的关系最不友善,叔孙武叔多次在公开场合诋毁孔子,估计他们之间的梁子是因孔子“堕三都”结下的,因为“三桓”之中,当时只有叔孙氏老老实实地把私邑郈邑的邑城拆除了,这可是叔孙氏的重要据点啊!

 

 

参考资料:

一、《左传》:定公八年、定公十年、定公十二年、哀公二年、哀公三年、哀公十一年等;

二、《国语》:《鲁语》;

三、《史记》:《孔子世家》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