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隐者”(2014年9月7日)

(2014-09-07 15:10:17)
标签:

文化

历史

子路

孔子

隐者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里记叙的是一组非常特别的隐世狂人——“晨门”、“接舆”、“长沮”、“桀溺”、“丈人”——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真实姓名,只是根据所处之事临时取的称呼,如晨兴伺门者为“晨门”,接孔子之舆者为“接舆”,当津而耕者为“长沮”、“桀溺”等。孔子统称他们为“隐者”。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对现实政治极度厌恶和鄙夷,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因此选择避世隐居,放言浪行。孔子则不然,他面对现实,坚持信念,采取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有为态度,因而遭到这些人讥讽和奚落。“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也不以为意。出世与入世,反映的是积极和消极两种人生态度,谈不上优劣高下,但是与这些人狂狷孤傲的处世态度相比,孔子的宽厚大度就显得亲近许多。

晨门,鲁都曲阜石门的晨昏开闭之吏,亦称阍人,有贤智,知世事混乱不可救,于是隐为抱关守门者,讥讽孔子不识时务,“知其不可而为之”。

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1],春秋时期楚国贤达隐者,与孔子同时。楚昭王时朝纲无常,政局动荡,他披发佯狂,隐居不仕,以躬耕为务,故时人谓之为楚狂。楚王知其贤,聘以黄金百镒,车驷二乘,他不为所动,夫负妻戴,游于山海,不知所终[2]。《庄子·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可见他的言行举止不为世人所接受。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接舆过孔子门而歌之事在子路问津和遇荷蓧丈人之后,此时他已六十三岁。

长沮、桀溺,楚之隐者,二人隐姓埋名躬耕于水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此事发生在孔子自叶返蔡的途中。《水经注》:潕水方城西有黄城山,即沮、溺耦耕之所。下有东流水,子路问津处。子路与沮、溺二人的对话非常精彩,简练生动,绝无废话。孔子的“抚然”也很传神,贤者避世,圣者救世,故人与鸟兽不同群。

丈人,老者也,亦为当时避世隐居的方外高人,其他无可考。他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农耕为主的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未必中肯。

 


[1] 皇甫谧《高士传》:“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

[2] 《韩诗外传》:“楚狂接舆躬耕以食,楚王使使者赉金百镒,愿请治河南。接舆笑而不应,乃与其妻偕隐。变易姓字,莫知所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