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佛肸(2014年9月6日)
(2014-09-06 15:28:41)
标签:
历史文化中牟孔子赵简子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阳货》:“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繋而不食?’”
佛肸,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私邑中牟的邑宰,《史记·孔子世家》:“佛肸为中牟宰。”所谓邑宰,实为家臣,他们地位不高,但手中握有实权。关于“畔”,注家历来有两种解读,一是中牟原为晋赵简子所有,晋范、中行氏叛乱之时,邑宰佛肸举邑叛赵简子,归附于卫。此说以《集解》、《集注》为代表;二是中牟原为范、中行氏私邑,佛肸为范中行家臣,范、中行氏发动叛乱,佛肸随之举邑而叛。此说以《论语正义》(刘宝楠)为代表。两种解读各有道理,但相比较而言,前一种为主动而“畔”,后一种为随从而“畔”,前者的性质更为恶劣,更加符合子路所反对的“其身为不善者”。
晋范、中行氏之乱发生在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至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赵简子举兵围柏,转而伐卫,围攻中牟,讨伐反叛,彻底平息了叛乱[1],其间大约有七、八年时间。佛肸召孔子,当在这一时期,此时孔子已经年近六十。
春秋末年,像佛肸这样“干国政”的家臣很多,如鲁国季氏费邑的邑宰阳货、南蒯、公孙弗扰以及孟氏成邑的邑宰公孙宿等人,他们都曾向孔子发出邀请,孔子每次表现得都颇为犹豫,因而让弟子们感到不爽,子路则对孔子的暧昧态度公开提出质疑。孔子一生仕途蹇促,从周之志在现实政治中屡屡碰壁,因此他的政治信念也发生动摇,毕竟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所以他以吊在半空中动不得吃不得的大匏瓜自嘲,一改往日不苟言笑的刻板形象,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春秋时期,像佛肸这样的邑宰发起反叛的事件不少,但大多都没能成功,因为当时虽然天下大乱,但国家权力毕竟才转移到卿大夫这个层面。时机未到,事鲜有成,这就是规律。
[1] 《左传·哀公五年》:“夏,赵鞅伐卫,范氏之故也,遂围中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