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叶公(2014年9月3日)
(2014-09-03 15:49:10)
标签:
历史文化楚国孔子吴国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本名为沈诸梁,生卒年不详,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楚庄王之曾孙,因其食采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僭称公,故史称叶公。《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可见他生得矮小瘦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春秋末年,楚、吴相争,连年混战。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会同蔡、唐两国联合讨伐楚国,叶公的父亲沈尹戌时任楚国左司马,他率军抵御入侵之军,在柏举之战中战死。吴国军队乘势掩击,攻占郢都,叶公的母亲和弟弟后臧都被掳掠到吴国。后来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讨救兵(因秦、楚为联姻之国),扶墙而泣七日,秦哀公终于答应出兵救楚。秦、楚两国联合打败吴国,叶公的弟弟后臧自己趁乱逃回楚国,却把母亲一人留在楚国,叶公从此与其断绝兄弟关系,“终不正视”。这件事情也许成了叶公的一个心结,在亲情中如何处理“情”与“理”的关系问题,似乎一直困扰着他,所以他与孔子在讨论如何理解“直”时,表面上说的是乡党父子之间的事情,实际上说的是自己兄弟之间的事情。他认为兄弟不义,就应该断绝亲情,这就是“直”。孔子则认为父子兄弟之间虽不能亲事,但也不必扬恶,应该互为隐讳,寓理于情。
楚国借助秦国的力量收复郢都后,国力稍有恢复,先后灭了顿、胡等小方国,不久又攻克了夷虎(蛮夷的一支)。此时楚人开始调整战略,避开南方的吴国,转而经营北方。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叶公与楚大夫司马眅、申公寿馀等人发兵北上,临迫上雒,采取欺骗的手段征服了当地蛮夷之族,并与晋国达成默契,使楚国的疆域向北拓展了许多。
叶公在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平定白公之乱。白公是楚太子建之子王孙胜,他是楚平王之孙,在楚国颇有声名。太子建因遭谗言出逃郑国,后被郑人所杀,王孙胜当时在吴国避难。楚令尹子西想召其回国效力,叶公听说后立即拜见子西,表示反对,他说:“其为人也,展(诚)而不信,爱而不仁,诈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周而不淑(善)。复言而不谋身,展也;爱而不谋长,不仁也;以谋盖人,诈也;彊而犯义,毅也;直而不顾,不衷也;周而弃德,不淑也。是六德者,皆有其华而不实者,将焉用之[1]。”然而子西没有接受叶公的建议,将王孙胜召回,让他驻守白邑,故号白公。叶公为了防备白公生事作乱,对外称病居于蔡(故蔡国之地,楚灭后叶公兼而治之),就近监视。
白公回到楚国后,为了替父报仇,多次向子西提出讨伐郑国的请求,均遭拒绝。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白公发动叛乱,杀死子西、子期等执政大臣,劫持了楚惠王。叶公闻知子西被杀的消息后,哀叹道:“子西当初不听从我的建议,以致酿成今日之大祸!但是子西能以德治国,数年间使楚国恢复元气,绍继先王之业。我不应该为个人恩怨而放弃大义,必将讨平叛乱,为子西报仇!”他迅速组织军队将郢都包围,四方之外都说可以攻城了,他却认为时机未到。后来从城里传来消息说白公杀死贤大夫管修(管仲后人),他认为白公穷凶极恶,物极必反,于是下令发起进攻,很快攻入郢都,诛杀白公,平息了叛乱。荀子后来称赞道:“白公之乱,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人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2]。”
白公之乱平息后,叶公一人身兼令尹、司马二职,主掌朝政。待国内政局稍定,他还政于朝,任子西之子宁为令尹,任子期之子宽为司马,自己则返回叶邑终老。
叶公告老还乡后,楚惠王遇有重要的事情还会向他咨询,如由谁率军伐陈取麦或卜子良为令尹等事。《韩非子》中也载有叶公问政于孔子之事,内容基本取自《论语》,但后来子贡又请孔子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于是孔子补充道:“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3]。”由此看来叶公治理叶邑的政绩一般,以至于民有背叛之心。但据方志书记载,叶公在叶邑大力发展农业,发动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制定并实施了修建东西二陂的工程,分别用于蓄水和拦洪,颇具治绩[4]。
刘向《新序》中有一则“叶公好龙”的故事,用今天的话来说,纯粹是恶搞!
参考资料:
一、《左传》:定公四年、定公五年、哀公四年、哀公十六年、哀公十七年等;
二、《国语》:《楚语》;
三、《荀子》:《非相》等;
四、《韩非子》:《难三》等;
五、《史记》:《楚世家》等;
六、《新序》(刘向):《杂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