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裨谌(2014年9月1日)
(2014-09-01 11:31:31)
标签:
历史文化子产郑国上卿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宪问》:“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裨谌,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执政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当时郑国还有一个叫裨灶的巫祝,他与子产也多有交结,因此有人认为裨谌、裨灶当为一人。其实两人的不同之处很明显:裨谌善谋人事,为子产所倚重;裨灶多言天道,为子产所不屑[1],所以裨谌、裨灶不应为一人,至于繁复的考据就不必重复了。
在孔子列出的“草创”、“讨论”、“修饰”、“润色”(谋划、论证、决策、执行)的行政步骤中,裨谌主要负责谋划。“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2]。”他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谋划事情要分场合,如果在郊野谋事,他就能想出好办法;如果待在城邑里,他就打不开思路。所以每次郑国遇有大事,子产只好乘车陪他到郊野去拓展思路,苦思冥想。杜预在《集解》中说,这是他的“才性之敝”,其实未必,但凡用脑之人,都有点儿怪癖。
郑子皮主政时期,子皮为上卿,子西为中卿,子产为下卿。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郑国公族伯有和子皙内讧,诸大夫劝和,共盟于伯有氏。裨谌对于郑国的乱政深感忧虑,他认为公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非常复杂,反复订立盟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他说:“这样的盟约能维持多久?《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现在诸大夫与伯有氏订立盟约,更是乱上添乱。看来郑国的内乱暂时还不会停歇,估计三年以后才能安宁。”郑国另一位贤大夫然明问道:“按照您的说法,今后郑国由谁来主政呢?”裨谌接下来说了一段观点非常大胆而新颖的话:“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举不踰等,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天祸郑久矣,其必使子产息之,乃犹可以戾。不然,将亡矣。”在裨谌看来,如果想要化解国内矛盾,摆脱乱政困境,实现郑国“世隆”,就必须打破周礼的束缚,用“择善而举”来取代论资排辈的“位班”,以“善”代“不善”,这样郑国才有出路和希望,这也是顺应“天命”之举。具体而言,子产由下卿之位擢升为中卿或上卿,直接主掌国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裨谌敢于公开提出这样的观点,确实需要高超的见识和极大的魄力。
值得庆幸的是,第二年中卿子西主动让位,上卿子皮授政于子产。子产在国内进行改革,实现“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3]”。不出三年,国内形势大有改观。
参考资料: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襄公三十年、襄公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