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孟公绰(2014年8月15日)
(2014-08-15 11:41:19)
标签:
历史文化崔杼孔子家臣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宪问》:“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孟公绰,姬姓,孟孙氏,名绰或公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大约生活在鲁襄公时期。他为人静心寡欲,清正廉洁,为孔子所敬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把他与遽伯玉、晏平仲、子产等人并列:“孔子之所严事:于鲁孟公绰。”
孔子敬重孟公绰,首先是因为他能够做到“不欲”。孔子把“不欲”与“知”、“勇”、“艺”看作是组成完美人格(“成人”)的四个重要品质,不可或缺。春秋时期,世人无不追名逐利,见利忘义,孟公绰坚持洁身自好,独守清廉,这种品质是极为可贵的,故而赢得了孔子的认可。
由于孟公绰性情“不欲”,喜欢过简单闲适的生活,所以孔子认为他“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老”是家臣,家臣与大夫的责任不同,大夫必须承担国家责任,而家臣则不得干政。赵魏是晋国正卿之家,他们位高权重,但为人强势,贪欲太重,重大的事情是绝不愿放手的,因此家臣反倒无责无权,清闲无忧,比较适合孟公绰这样清心寡欲之人;滕薛是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家,国家事务繁杂琐碎,大夫责任重大,整日辛苦劳累,实在不适合孟公绰的散漫秉性。
当然,孔子下此断语,是就孟公绰的性情而言的。若以才能论,孟公绰为大国大夫亦无不可而“优”。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崔杼帅师伐鲁,兵侵鲁国北鄙,鲁襄公慌了手脚,打算派人向晋国求援。孟公绰则胸有成竹地说:“君主不必惊恐。从种种迹象来分析,齐军此次并没有主动寻求与鲁军作战,而且齐军军容不整,士兵懈怠,异于寻常,这说明崔杼此举的目的不在鲁国。据我判断,崔杼将在国内有大动作。”后来事态发展果然印证了孟公绰的判断,齐国军队很快就撤出鲁国。不久崔杼在国内发动政变,弑杀齐庄公。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孟公绰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精准的大局把握能力,因此他能够对形势发展做出准确的预判。
历史上许多人才华出众,最终却没有成名,有时势的原因,也有性情的原因,如孟公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