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公子纠(2014年6月8日)
(2014-06-08 15:26:02)
标签:
文化公子纠管仲公子小白鲍叔牙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问:‘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子纠(?—公元前685年),姜姓,吕氏,名纠,齐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之庶子,齐桓公同母异母兄。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公子诸儿为嫡出,次子公子纠和少子公子小白为庶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不知什么原因,齐人似乎对他母亲比较反感,因此他也莫名其妙地受到牵连,“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管子·大匡》)。
齐僖公去世后,公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无道之君,在位期间做出了许多荒唐事,齐国民怨日盛,危机四伏。公子纠为了避祸,回到生母的国家鲁国去寻求庇护,随行辅佐的是太傅管仲和召忽。公子小白也跑到莒国去避难了,随行辅佐的是太傅鲍叔牙。
管仲、召忽、鲍叔牙都是当时的名士,“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管子·大匡》)。但是若论学识和才干,三人之中,管仲最强,召忽次之,鲍叔牙最弱。当年齐僖公在为诸公子选择太傅时,认为公子小白日后成不了大器,就让鲍叔牙佐之。鲍叔牙也觉得跟着公子小白没有前途,于是就称病不出。管仲和召忽前往探视,问其缘由,鲍叔牙说:“先人有言曰: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今君知臣(之)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贱臣知弃矣。”管仲则劝慰他道:“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同上)。在管仲、召忽的劝导下,鲍叔牙后来才勉强答应出任公子小白的太傅。
不久,齐国果然发生内乱,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齐国一时竟出现了权力真空的局面。此时具有继位资格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在国外避难,这就意味着谁能先赶回齐国,谁就可以抢先继位。公子纠得到消息后,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为了预防不测,他又安排管仲率人到莒国边境去拦截公子小白。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腰间的带钩,顺势倒在车中诈死,骗过了管仲。公子纠得知公子小白已被射杀的消息,便放慢了行进的速度,结果行程比原定的推迟了足足六天,等他们一行人晃晃悠悠地到达齐国边境时,公子小白已经在齐国贵族国、高二氏的拥立下抢先继承君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公子纠见齐桓公已抢先夺取君位,只好暂时返回鲁国另作图谋。
公子纠回到鲁国后,立即开始招募人马,准备复国事宜。公子纠的生母是鲁国公族之女,她很快就说服鲁庄公发兵讨伐齐国,纳公子纠复国。齐桓公此时也不敢掉以轻心,他暗中派使者去鲁国打探,使者回报说:“笑不乐,视不见,必为乱”(《韩非子·说林下》)。齐桓公知道公子纠是不会善摆甘休的,自此便动了杀心。
鲁庄公九年秋(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亲率大军讨伐齐国,欲纳公子纠复国继位。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两军战于乾时,鲁军大败,溃不成军。齐军迅速切断鲁军的退路,对鲁军形成包围之势。齐桓公命鲍叔牙到鲁军阵前对鲁庄公说:“公子纠鼓动鲁君发兵讨齐,图谋叛乱,罪不可赦,但他与我家主公有兄弟之情,我家主公不忍亲自杀他,故请鲁君代为了断。管仲、召忽身为人臣,欺君谋反,罪孽深重,主公必欲得而亲诛之,以禁效尤。”鲁庄公被逼无奈,只好命人将公子纠杀死,召忽自刎以殉,管仲则请囚而归。
关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间的君位之争,《管子·大匡》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齐襄公在位期间,逼公子小白出逃莒国,而公子纠仍留在齐国。从各种记载来看,公子小白的生母并非出自卫国的权贵氏族,而且她过世较早,因此齐僖公去世后,小白在齐国就失去了庇护和依靠,只能出走他国,但是他在生母娘家卫国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去处,最后只好到卫国的附属国莒国暂且栖身;公子纠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的生母是鲁国公族之女,身份高贵,齐鲁两国历代通婚,公族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他有强硬的靠山,即便齐僖公去世,他也可以安心地留在齐国,而且他的生母毕竟在世,关键时候可以为他提供庇护。但是其生母嫁到齐国后为人比较张狂,齐人对她多有反感,爱屋及乌,公子纠在齐国也不太受国人认可。齐襄公死后,公子纠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君位,但是齐国国人更希望公子小白继位,于是就派人到莒国去请小白回国,小白却迟疑不决。鲍叔牙问道:“公子为什么不回国争位呢?”他说:“不行!管仲文智,召忽武强,他们两人辅佐公子纠,我是回不去的。”鲍叔牙说:“现在齐国国内政局不稳,智者和强者反而发挥不了作用,我们应该乘乱回国,夺取君位。”可是任由鲍叔牙如何劝说,小白仍不愿意冒险回国,鲍叔牙最后只好强行将他拉上车,并亲自驾车离开莒国。到了齐国境内,小白又反悔了,闹着要下车,鲍叔牙一边踩住他的脚,阻止他下车,一边对他说:“今日之事在此一举,如果事情不成,由老臣承担所有罪责,公子犹可免死。”就这样一行人又继续前行,到达临淄城郊,鲍叔牙命令车队分为两组,他自己率领二十乘先行,让小白率十乘随后,他对小白说:“如果城中有所防备,我们就前队变后队,你先跑,我断后。”然后他又与众人盟誓:“如果我们顺利攻入城中,大家听从我的命令;如果攻城不利,大家都要全力保护公子的安全,以五乘车为单位进行抵抗,且战且退。”随后,鲍叔牙率领众人攻入城中,与守城甲士展开激战,激战中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腰间的带钩。由于临淄守军没有防备,被鲍叔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公子纠战败,管仲和召忽随他一起仓皇出奔鲁国。公子小白遂即君位,是为齐桓公。
在这个版本中,齐桓公表现得极其畏缩,遇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全无称霸中原的气魄与霸气。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段史料出自《管子》。《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派拼凑而成的一部“杂烩”书,其作者主要是管仲后学,他们打着“管子”的旗号是宣扬法治主义的思想观点,因此书中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刻意丑化齐桓公缺乏智谋和公子纠用人不善,从而凸显出管仲的智慧与功绩。因此这个版本是不足为信的。不过,书中关于管仲射小白中带钩和公子纠奔鲁被杀等细节与《左传》中的记载是基本一致的。
僖公三子,长为襄公,少为桓公,只有次子公子纠,事事都慢了一步,最后落得身首异处,想想真是挺悲催的!
参考资料:
一、《左传》:庄公八年、庄公九年等;
二、《国语》:《齐语》;
三、《韩非子》:《说林下》等;
四、《管子》:《大匡》等;
五、《史记》:《齐太公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