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鲁公(伯禽)(2014年5月21日)
(2014-05-21 16:58:35)
标签:
本纪评传周语段话人物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微子》:“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善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东征时遇到的最强劲对手是归属于商的古奄国,它与徐人联合淮夷和东方其他邦国结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抗周联盟,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所以周初大封建时,周公亲自受封于此,“因商奄之民”,在“少皞之虚”建立鲁国。《孟子·告子章句下》:“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可见当时鲁国的封地并不大。后周公因武王病逝,成王年少,他要留守宗周辅佐成王,故而未能就封,而是命其长子伯禽前往封地。《诗经·鲁颂·宓宫》:“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伯禽(?—公元前998年),姬姓,子伯禽,亦称禽父,周公旦的长子,封地为鲁,爵位为公,故称“鲁公”。周初因“周公之代成王治”,所以他亦“代就封于鲁”,成为西周初年鲁国的开国国君。伯禽就封之前,周公谆谆教导他道:“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孔子这里也记录了周公对伯禽说的另一段话:“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善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把这两段话结合在一起理解,周公首先要求伯禽一定重视用人问题。周公以自己为例,他即便在洗澡吃饭的时候,有人来访,他也要“捉发”、“吐哺”,“起以待士”,因为贤人难求。如果得到贤人辅佐,为政就不难了。在任用贤人的同时,还要注意依靠“亲”与“故”,要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来维持统治。对于血缘关系亲近的老臣和故善,不要求全责备,他们也许不能成事,但至少不会坏事。
按照惯例,周公对于受封诸侯,一般都会代表成王发布诰令,康叔受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梓材》,对他加以诫勉;唐叔受封于河东建立晋国,周公“命以《唐诰》(今已佚失不存),而封于夏虚”(《左传·定公四年》);据《左传》记载,伯禽受封之时,周公也作《伯禽之命》,对他提出许多忠告。《伯禽之命》今已佚失,据后人推测,孔子的这段话即出自其中。与《康诰》、《酒诰》相比,周公对伯禽的诰令要温情许多,而且内容也很实在。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伯禽就封鲁国时,周公特意把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作为种族奴隶分给他,供他驱使,又专门为他配备了“祝、宗、卜、史”之类的专职人员,帮助他在鲁国推行“周礼”,还分给他大量的“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左传·定公四年》)。因此鲁国在诸侯国中一直是保存周朝典章制度最完备的国家,春秋时期,晋国韩宣子在鲁“观书”,楚国公子季扎在鲁“观乐”,都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伯禽到鲁国后,建邦立国,发展经济,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彻底改变殷奄遗民的风俗,不折不扣地推行周朝的礼制。而和他同时受封于齐的太公姜尚则“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一切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建国任务。后来太公听伯禽三年之后才报政于周公,不禁感叹道:“呜呼,鲁后世其北面而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史记·齐太公世家》)。意思是说,以后鲁国将北面称臣于齐国了,因为伯禽过分拘泥于繁复的周礼,未能考虑到东夷地区的实际情况,齐国则简易其政,因势利导,便利百姓,所以归附者日众。孔子也曾对此事发表过评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所谓“道”,即周文王的“王道”。孔子以“王道”为标准,认为“齐”—“鲁”—“道”三者呈渐进梯次,因为齐国急功近利,重刑轻礼的做法只能算作“霸道”,而鲁国崇尚仁义,移风易俗的做法则接近“王道”了。
伯禽建鲁,定都于曲阜,围绕都城划定“郊”(城外近处曰郊)、“遂”(城外远处曰遂)区域,并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分封,逐步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鲁国初创时期,占据东郊费邑附近的徐戎、淮夷残余势力经常发起挑衅,伯禽不得不发兵讨伐。在一次规模较大的征伐中,伯禽动用“三郊三遂”的全部兵力,并作《费誓》进行战前动员。《书序》中载:“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关于《费誓》,顾颉刚认为是鲁僖公讨伐淮夷时作,可参见《古史辨》第二册)。”他在《费誓》中要求“三郊三遂”的所有参战人员必须穿戴好盔甲,准备好戈矛和弓箭,在甲戌这一天随他一起讨伐那些叛乱的徐戎、淮夷。大家都要奋勇当先,勇敢杀敌,否则将会受到军法处罚(《尚书·费誓》)。鲁军在这场战争中攻克了东郊重镇费邑,基本消灭了徐、夷残余势力。伯禽后来将费邑分封给与公室血缘关系最近的季氏家族镇守。至此环绕曲阜四周的“郊”与“遂”全部连通。
平定徐、夷叛乱后,伯禽开始把精力转向国家治理方面,他遵照周公的教导,寻访天下贤士,推行周朝礼制,教化国内百姓,提倡忠孝仁义等,从而使鲁国成为闻名的“礼仪之邦”。在为政措施上,他划定四“郊”四“遂”,按照宗法关系实行分封,组建军队,发展生产,鲁国国力逐渐增强,周边的许多小邦国纷纷归属鲁国,鲁国的控制区域也越来越大,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藩卫周王朝的一个强盛大国。
伯禽在位共四十六年,周康王十六年卒,死后归葬于周。他在位期间积极贯彻周公的“礼制”思想,为鲁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周朝文化思想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鲁公伯禽是鲁国的开国国君,理应受到后人敬仰和祭拜,然而他归葬于周后,伯禽墓和周公墓都没能受到很好保护,现散落在陕西咸阳国际机场高速路立交桥下的乱草丛中。两位历史伟人被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和高速公路淹没了,行色匆匆的路人根本无暇看一眼他们破败凌乱的陵墓。而现今山东曲阜城中,仅周公庙中设有一“望父台”,又称“伯禽台”,据传这是当年伯禽向西望父祭祀的地方。这不得不令人怅然!
参考资料:
一、《左传》:文公十二年、昭公十二年、定公四年;
二、《国语·周语》;
三、《诗经》:《鲁颂·閟宫》等;
四、《尚书》:《费誓》等;
五、《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告子章句下》等;
六、《史记》:《周本纪》、《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等;
七、顾颉刚:《古史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