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召忽(2014年6月16日)

(2014-06-16 16:23:12)
标签:

佛学

管仲

公子纠

公子小白

鲍叔牙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问:‘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许多历史人物能够青史留名,并不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历史需要他们作为陪衬,比如懦弱陪衬勇敢,愚笨陪衬聪慧,狡诈陪衬善良,叛逆陪衬忠诚等等。召忽“死之”,是历史需要他陪衬管仲的“不死”,他杀身以成仁,是为了陪衬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仁”。故而书有曰:“召忽之死也,贤其(管仲)生也。管仲之生也,贤其(召忽)死也”(《管子·大匡》)。

召忽(?—公元前685年),春秋初期齐国大夫,他大约生活在齐僖、襄时期,曾与管仲一起辅佐齐襄公次子公子纠。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几乎都是用“召忽死之”一笔带过,只有《管子》的《大匡》中把他与管仲的死与生演绎得颇为慷慨悲壮。

鲍叔牙、管仲、召忽都是齐国当时受人尊重的贤大夫,鲍叔牙以敦厚成名,管仲以文韬胜人,召忽则以武略见长,三人志同道合,志向远大。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为嫡出,次子公子纠和少子公子小白均为庶出。从长幼、嫡庶、贵贱等各方面来看,公子小白是最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齐僖公安排“知”的管仲和“武强”的召忽辅佐公子纠,而安排为人忠厚的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鲍叔牙为此闷闷不乐,称病在家,管仲和召忽前往探视,问其原因,他说:“先人曾说过:‘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现在君主安排我这个贱臣去辅佐最没有发展前途的公子小白,说明我已不受君主重用了。”召忽说:“既然如此,你干脆坚决推辞不受,我们帮你去向君主解释,说你已经病重将死,这样君主也许会免你。”管仲则说:“不可以这样。我们都是有志于强国富民的人,不应该畏难事,怕困难,求清闲。况且今后三个公子谁能继承君位也没有一定,所以你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接受辅佐公子小白的安排。”召忽又说:“不行。我们三人对于齐国来说,譬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如果鲍叔牙一人去辅佐公子小白,三人就不成‘鼎’立了。而且据我观察,公子小白在齐国是根本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不值得在他身上耽误功夫。”管仲则说:“不对不对!君主的三个公子,太子诸儿虽然为长,且为嫡出,但他为人下贱,行事荒唐,根本不具备国君风范,所以他能否继位确实值得怀疑;公子纠的生母是鲁国公族之女,但为人骄奢张狂,国人都很讨厌她,这种情绪必然会连累到公子纠;公子小白自幼丧母,国人怜之,而且他为人虽然没有小聪明,却有大志向,即便自己地位卑贱,仍能够忧国忧民,谋虑深远。所以在三个公子之中,公子小白是继承齐国君位的最佳人选,而且能够容得下我管夷吾,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也只有他。”召忽听了管仲的话,不免有点伤感,他说:“如果君主(齐僖公)不幸去世,公子小白继位为齐君,我将坚持我的立场,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济,宁愿为公子纠而死,也不愿为公子小白当人臣。”管仲则不同意他的说法,他说:“我们受命为人臣,应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岂能为公子纠一人而死呢?我只有在这三种情况下才会牺牲自己的生命: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除此之外,我都会坚持活下去的。因为我活对齐国有利,我死则对齐国不利。”鲍叔牙被他们的争辩弄得更加不知所措,于是他问道:“我现在到底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坚定地说:“奉命而出,辅佐公子小白。”鲍叔牙后来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出任公子小白的太傅。管仲又告诫他道:“为人臣者,一定要忠诚尽心,否则就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得不到君主的信任,说话就不管用,对社稷也无益。”管仲还和鲍叔牙约定,今后无论谁继位为君,两人要相互举荐,共同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理想。

从鲍叔牙、管仲、召忽三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鲍叔牙为人敦厚,但在政治上不够敏锐,关键时刻看不清大局走势,因而容易陷入迷茫的困境;召忽为人忠诚,但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时因拘泥于形式而不善变通;管仲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把国家利益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因此他在政治上最为成熟,眼光更为敏锐。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荒淫无道,施政无常,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鲍叔牙对公子小白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因此他建议小白暂时离开齐国,去别国避难,以静观时变。后来,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跑到莒国避难去了,而公子纠也在管仲、召忽的辅佐下跑到鲁国避难去了。不久,齐国果然发生内乱,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之间发生了继位之争。公子小白抢先返回齐国继承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继位后,率军打败护送公子纠回国的鲁国军队,并逼鲁庄公杀死与自己争位的公子纠。

齐桓公争位成功后,便开始谋划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大业,他问鲍叔牙:“何以定社稷?”鲍叔牙答道:“如果能得到管仲和召忽的辅佐,国家就可以安定与发展了。”齐桓公说:“管仲和召忽是辅佐公子纠与我争夺君位的仇人,我怎么可以重用他们呢?”鲍叔牙于是把他们三人以前经常讨论的问题以及他们共同具有的远大志向等向齐桓公细细解说,深深打动了齐桓公。齐桓公便派使者到鲁国去交涉,要求鲁庄公把管仲和召忽解压回齐国。鲁庄公明知管仲和召忽得到齐桓公的重用后,必将对鲁国构成巨大的威胁,但迫于武力,他不得不把他们两人解压回国。在被解压回国的途中,管仲问召忽道:“你害怕吗?”召忽答道:“我有什么害怕的?公子纠被杀时,我本该以身殉死的。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去殉死呢?因为我要等待一件大事确定下来。今天这件大事已经确定下来了,我们返回齐国后,国君肯定任命你为左相,任命我为右相。但是我是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的,我既然受命辅佐公子纠,就不可能再去辅佐公子小白。对于我来说,杀死公子纠是耻辱,再让我给小白当人臣就是更加耻辱!以前我们两人共同辅佐公子纠,今后你辅佐小白成就霸业而为公子纠的生臣,我则以死相殉而为公子纠的死臣,这样公子纠的在天之灵也能感到欣慰了。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选择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选择生则有诸多不易,所以你要更加勤勉,生死各有天命。”他们一行人进入齐国境内后,召忽立即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自刎而死,而管仲则受到齐桓公的最高礼遇,被聘为相国。

以上记载,大概是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根据民间传说演绎出来的,其真实性不好妄加评说,但至少有一点,他们给召忽之“死”增加了一点令人欣慰的亮色。

 

 

参考资料:

一、《左传》:庄公八年、庄公九年等;

二、《管子》:《大匡》等;

三、《史记》:《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