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羿(附奡)(2014年4月11日)

(2014-04-11 15:09:40)
标签:

公元

有关于

天下

评传

内乱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羿”不是人的姓氏名字,而是古代射师的统称。先秦时期,人们常以职官为氏,如掌管祭祀事务的职官(“祝”)称祝鮀,掌管记录历史的职官(“史”)称史鰌或史鱼,那么以善射为业者则称羿。

在古代典籍中,共出现了三个“羿”:一个是传说中的羿,一个是神话中的羿,还有一个是历史上的羿。

先说传说中的羿。《说文解字》:“羿,羽之羿风。亦古诸侯者;一曰射师。”有人说这个羿是上古时期帝喾的射师,但是关于出处和事迹都语焉不详,因此不值得花功夫去研究。

再说神话中的羿。这个羿出现在唐尧时期,其神话故事估计是根据当时一位部落首领神勇善射的传说演绎而成的,有关记载主要出自《淮南子》、《山海经》等书:“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淮南子·览冥训》)。“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国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显然,这个羿是以神的面目出现的,他上可弯弓射日,下可擒杀怪兽,神勇无比,法力无边,是万人崇拜的英雄,因此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最广。但是在先秦典籍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关于“羿射十日”和“嫦娥奔月”的记载,就连常以奇闻异事说理的《庄子》和善于旁征博引的《韩非子》都没有提及。而《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弟子集体编纂的作品。《山海经》成书大致在战国末至两汉时期,最早的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由此可见,这个唐尧时期的羿是由汉代学者编纂出来的一个神话人物,这恰恰印证了顾颉刚“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的说法。

最后说说历史上的羿,也就是《论语》中的羿。这个羿是上古时期东夷族有穷氏的部落首领,妘姓,故史称夷羿,以善射著称。夏朝太康继立后,夷羿率领族人“自鉏迁于穷石”,他利用夏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动乱,乘机攻入夏都,赶走太康,篡夺夏政,自立为王,故又称后羿,这里的“后”是夏朝“王”的称号。

传说有穷氏是颛顼的后裔,他们最早活动于黄河北岸,即宋、卫之地,因此直到战国时期当地还流传着关于后羿的故事,并形成许多带有地域特色的俗语。《韩非子·难三》载:“故宋人语曰:‘一雀过羿,羿必得之,则羿诬矣。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庄子是宋人,所以他也熟知后羿的故事,《庄子·庚桑楚》:“一雀适羿,羿必得之,或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关于后羿的精准射箭技艺,《韩非子·说林下》用了一个极度夸张的例子:“羿执决持扞,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的(箭靶)。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闭户……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如果后羿操弓射箭,即便是关系疏远的陌生人也敢为他举着箭靶,因为没有人怀疑他的射技。又说:“射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全着,有常仪的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意思是说,设置一个固定的箭靶,能够百发百中的只有羿、逄蒙师徒二人了。逄蒙是跟后羿学习射箭的徒弟,《孟子·离娄章句下》中作“逢蒙”:“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逢蒙学射于羿,尽得其道后,为了争天下第一的名头,竟然把师傅杀害了,发生这样的悲剧,孟子认为后羿自己也是有责任的。此外,在《楚辞》、《荀子》等书中也有关于后羿善射的记载。尽管先秦典籍多有关于后羿的记载,把他的射箭技艺传得神乎其神,但此时他是以人或王的面目出现的,因此这个羿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历史人物。

关于后羿的事迹,《左传·襄公四年》中的记载最为详细:“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这里说的是太康失国之事。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统治集团放纵于“淫溢康乐”的生活,“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屈原:《离骚》)。“五子”是夏王太康的五个兄弟,他们为了争夺王位发动武装叛乱,叛乱平息后被迫逃往伊洛之间。后羿乘夏内乱发动政变,赶走了太康,自立为夏王。后羿“代夏政”后,自恃善射,不修民事,终日沉溺于田猎。他弃用武罗、伯因、熊髡、龙圉等贤臣,把国政全部委托伯明氏的谗子弟寒浞主持。寒浞为人狡诈贪婪,他一方面极尽谄媚之能事,以求得后羿的欢心,另一方面又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蒙蔽百姓。后来寒浞与后羿的“家众”勾结(包括学射的逢蒙在内)发动政变,杀死了后羿及其诸子,不仅篡夺了后羿的王位,同时也因袭了后羿的氏族及其妻室。寒浞篡取夏政后,又命其子浇剿灭夏的同姓斟灌、斟寻两族,杀掉了夏后相。后相的妻子逃奔在外,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后来为有虞氏庖正,虞君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并将纶作为他的封地,于是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族”。不久,少康在夏朝遗臣靡和斟灌、斟寻两族的帮助下,先后灭寒浞之子浇和豷,从而结束了后羿和寒浞对夏人的四十年多统治,重新夺回夏朝的政权。

《左传》中又载:“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有人认为寒浞因羿室所生的儿子“浇”就是《论语》中“奡盪舟”的“奡”,因为古汉语中“奡”与“浇”通。从事状来看,“盪舟”肯定不是蔡姬“荡舟戏公”,也不是丹朱“罔水行舟”,而是与“善射”一样,能在水中驾驭舟船左冲右突,战胜敌人。《竹书纪年》载:“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屈原《天问》也说:“覆舟斟寻,何道灭之?”由此看来,浇擅长于水战,他在与斟寻族的水战中“覆其舟”而大获全胜。此外,“羿”与“奡”是同时期人,“尧”与“稷”也是同时期人,两组人物放在一起对比,也是合乎情理的。

羿与浇都是依靠武力征服天下的,而尧与稷则是与民躬稼而赢得天下。尚武者不得其死,施行“仁政”者得其天下。这是南宫适在对孤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他以此就教于孔子,深得孔子的赞许,孔子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参考资料:

一、《左传》:襄公四年、哀公元年;

二、《楚辞》:《离骚》、《天问》等;

三、《孟子》:《离娄章句下》等;

四、《庄子》:《庚桑楚》等;

五、《韩非子》:《说林下》、《外储说左上》、《问辩》、《难三》等;

六、《淮南子》:《本经训》、《览冥训》等;

七、《山海经》:《海外东经》等;

八、《史记》:《夏本纪》;

九、《竹书纪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