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禹(2014年4月7日)

(2014-04-07 16:51:04)
标签:

宣公

武力

人民生活

第三

小康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一、

我不想这篇文章写得太离谱,于是从书架上把蒙满灰垢的《马恩选集》翻出来,又重温了一遍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在分析了雅典国家的产生、罗马的氏族和国家以及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制的出现。他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马恩选集》第四卷)

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在我国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发展历史中得到了印证。颛顼氏时期,阶级分化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国语·楚语》中载:“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这里的“九黎”是原本居住在南方的“蛮族”,蚩尤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神话中说他们全是兽身人言,吃沙石,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头有角能戳人,他们被中原地区“华夏”氏族部落联盟打败后,许多人沦为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生产的奴隶,因此被称作为“黎民”。为了对黎民加强管理,防止叛乱,颛顼氏委派一个名叫重的人担任“南正”,把神事活动控制起来,禁止黎民参与;又委派一个名叫黎的人担任“火正”,专门管理和督促黎民从事耕作劳动。这种情况实质上就是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唐、虞时期,“华夏”氏族部落联盟曾多次发动征伐“三苗”的战争。禹继位之后,为了彻底解决“三苗”问题,曾经发动过一场大规模的讨伐战争,禹在发兵前的誓师大会上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唯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墨子·兼爱下》)。战争取得胜利后,部落首领们把从战场上捕获来的俘虏用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上,于是他们的私有财产迅速积累,私有制逐渐形成,同时,这些从事劳动生产的俘虏(“苗民”)对氏族部落首领的人身依附关系也自然会加速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的形成。

 

二、

历史在漫长的渐进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方便人们的叙述或记取。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间节点是夏朝的建立,夏朝的建立者是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或禹),夏后氏原本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部落,《诗经·商颂·长发》中说“禹敷下土方”,这里的“土方”是指西部的河套一带。上古时期,夏后氏沿黄河南下,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步与中原部落融合。禹是夏后氏的杰出人物,年轻时就暂露头角,唐、虞之际,他已经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议事机构中的一位重要成员。《史记》中说,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这样的记载显然有误(尧距黄帝五世,舜距黄帝九世)。其父为鲧,因治水无功而被舜所杀(一说流放)。舜去世后,经部落联盟内部一致推举,禹继位为以“华夏”氏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他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他是夏朝的第一任国君,史称大禹、帝禹或夏禹。

禹最大的历史功绩应该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以“华夏”氏族为主体的中原部落联盟在连年征战中,不断与周边的氏族部落融合,逐步形成了一个由一百多个部落组合而成的大联盟,这些人统称“百姓”。同时,他们也靠武力征服了“九黎”、“三苗”等氏族部落,这些人统称“黎民”、“苗民”。当然,“百姓”与“黎民”、“苗民”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他们是奴役与被奴役,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压迫就有反抗,虽然今天我们看不到有关记载,但“黎民”、“苗民”的反抗是必然的,于是这就形成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为了“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继续维持对被奴役者的剥削与压迫,以禹为代表的夏朝统治者不断强化国家机构,他们在尧舜时期职官设置的基础上,又新设了“牧正”、“庖正”、“车正”等职官,国家机构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职责越来越明确;他们还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军队,制定了刑罚,修造了监狱。《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就是统治者对被奴役者实施专政的法律工具;在意思形态领域内,原始宗教也由“百姓”垄断,庶民是不得参与祭祀活动的。禹对国家制度作出根本改变的是废除了原始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王位“禅让”制度,实行了“天下为家,各亲其亲”的王位世袭制度。《礼记·礼运篇》是这样描述夏禹所开启的时代:“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妻,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这里的“大道既隐”,指的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瓦解;“天下为家”,指的是王位世袭制度确立;“货立为己”,指的是财产私有制形成;“城郭沟池以为固”,指的是保护私有财产;“以设制度”,指的是阶级制度产生;“以立田里”,指的是土地私有;“以功为己”,指的是谋取私人利益;“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指的是国家军队建立。这段文字完全印证了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围绕建立国家,禹还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举措:一是定九州。据《史记》记载,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州(河北、山西、辽宁)、兖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九州攸同,四奥既居。”禹还根据各州物产不同,规定征收不同的贡品;二是筑都城。传说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造都城的人,他确立王权以后,在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夏朝的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阳城和阳翟都在颖水上游,西面是伊洛一带的河南地区,东北是兖豫大平原,东南则为淮上,既在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上,又便于结合东南地区的众多邦国和部落。近年在颖水北岸五渡河泮王城岗发现了东西相连的两座城市遗址,有人认为这就是“夏墟”;三是召开涂山大会。夏国建立后,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召开了规模空前的诸侯大会,《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次大会被认为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禹在大会上训诫各地诸侯要克服矜伐,相互劝勉;四是铸造九鼎。涂山大会后,禹用各方诸侯的贡金(青铜)铸造了九尊大鼎,九鼎与九州一一相对,鼎上铸有各州的山川名物、珍奇异兽。九鼎集中到都城阳城,以此显示来禹是御统九州的至高无上的国王。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马恩选集》第三卷)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发展,导致氏族制度的瓦解和奴隶社会的形成。而奴隶制的建立又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夏王朝建立后,随着奴隶制的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飞跃的进步。

 

三、

大禹治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历史传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在这个历史传说中,以大禹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畏艰难险阻的无畏精神和聪明才智,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上古时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山火、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唐、虞时期,中原地区就曾发生过严重的水灾。“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滔天的洪水汹涌肆掠,淹没平原,荡平高岗,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治理水患一直困扰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们的一个大难题。尧在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根据“四嶽”的建议,启用经验丰富的有崇部落首领鲧治水,鲧用“堙”、“障”的方法,用泥土来填堵洪水,反而使洪水越涨越高,九年而功不成。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启用禹治理水患,并委派契(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协助。禹与契、后稷等人先考察河道,在认真分析和总结鲧治水失败原因的基础上,他们改变过去以塞为主的老方法,采用以疏导为主的新方法,“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国语·周语下》),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排泄高地的积水,疏导瘀滞的川流,陂障低洼的沼泽地,从而使肥沃的平原广野减少洪水泛滥的祸害。

大禹为了治理水患,与民众一道翻山越岭,过河涉川,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韩非子·五蠹》中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经过十三年的艰辛努力,汹涌的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又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了。

大禹治水的功绩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争相传颂着。春秋时期,周王朝刘定公站在夏都阳城附近的颖水河畔,仍然对晋国国卿赵孟发出由衷的赞叹:“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赵孟)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左传·昭公元年》)?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当年大禹治水的功绩,恐怕我们今天都是生活在水里的鱼呢。后人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不仅把我国辽阔的土地概称为“禹迹”,而且还把我国美好的山川大河美化为“维禹甸之”,“维禹之绩”(《诗经·大雅》《韩奕》、《文王有声》等)。

 

四、

禹在位期间,也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孔子说禹“尽力乎沟洫”,就是说他结合治理水患,把高处的水引到低处,开沟修渠,灌溉农田,这是原始的水利工程。那些低洼的沼泽之滨,草木茂盛,禽兽繁殖,土地肥沃,便于开垦,众多的居民纷纷从高地迁徙到平原沼泽地带定居,开荒种地,养殖牲畜,“嘉祉殷富生物”,“养物丰民人”(《国语·周语下》),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

夏朝的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的进步,禹把九州诸侯进献的贡金(青铜)铸造成九尊大鼎,这说明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对夏朝的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器物有成组的陶质酒器,还有大量的玉器、礼器、乐器等多种手工业制品。从这些器物看,当时手工业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社会分工也相当精细。禹统治时期还有很多发明,传说中的伯益发明了凿井,奚仲发明了车,仪狄发明了酒等等。此外,夏朝的天文历法也很发达,《大戴礼记》中保存的《夏小正》就是经过较长时期流传下来的“夏历”。“夏历”按月记载有关天象、作物生长以及其他物候的季节变化情况,反映了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对指导农业生产是很有帮助的。尽管“夏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窜入后世添增的成分,但基本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比较丰富的科学知识。

 

禹在位共十年,死于东行巡狩的途中,就近葬于附近的一座山上,并将此山命名为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现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要来此祭祀这位造福天下苍生的君王。司马迁作《史记》时说:“会稽者,会计也。”这是因为禹东行江南会诸侯“记功而崩”,如果用今天的话,他是死在“记功”的工作岗位上的。

 

 

参考资料:

一、《左传》庄公十一年、僖公三十三年、文公二年、宣公十六年、襄公四年、襄公二十一年、昭公元年、昭公六年、哀公元年、哀公七年;

二、《诗经》:《韩奕》、《文王有声》《长发》等;

三、《国语》:《周语下》、《楚语》等;

四、《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等;

五、《墨子》:《兼爱下》等;

六、《韩非子》:《五蠹》等;

七、《礼记·礼运篇》;

八、《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

九、《马恩选集》第三卷、第四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