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稷(2014年4月12日)
(2014-04-12 17:54:29)
标签:
五帝参考资料人物评传又一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民族在进入母系社会后就普遍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在大量的考古发现中,有磨光的石斧、石铲、石刀和木锄等,这些都是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半坡以及其他仰韶文化遗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人们还发现了粟的皮壳。粟,古代称为稷,是一种耐寒和自生能力较强的作物,适合于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生长,在原始的耕作技术条件下,粟成为我国古代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古人对于自然的认知是非常朦胧的、直观的,土地中生长出谷物来,他们便奉以为神,因而“社”被奉为土地之神,“稷”被奉为五谷之神。不难看出,此时的“稷”还是具有神的属性。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先民结合治理水患,逐渐掌握了灌溉技术和凿井技术,农业生产的水平大幅提高,并出现了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氏族部落,如烈山氏、共工氏等。稷所在的周部落也是以“播时百谷”为主的,不过此时的稷已经是古代传说中的人了。
稷,又称后稷,姬姓,名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黄帝后裔,帝喾之子,周朝王族的先祖,中国农耕业的始祖。稷的活动年代大致在尧、舜、禹时期,尧时他被举为“农士”,负责农耕事务;舜时他被任命为“后稷”(这里的“后”是执掌的意思),负责“播时百谷”;禹时他与禹一起“躬稼而有天下”,夏禹后来得天下,后稷功不可没。
关于稷的生世,《诗经·大雅·生民》和《史记·周本纪》中都有详细记载:其母姜嫄是有邰氏部落首领的女儿,长成后嫁给帝喾为原妃。姜嫄有一次在野外看到一个巨人足迹,她觉得很神奇,便用脚去践踏脚印,突然感到身子一颤,像是怀孕的感觉,一年后她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婴,这就是后稷。后稷诞生的过程也非常怪异,“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生产时产妇产门不破,婴儿胞衣不裂,胎儿竟然是一个连着胞衣的完整的圆形肉蛋。姜嫄觉得这是不祥之兆,于是就把他抛弃到狭巷之中,然而来来往往的牛马路过时都小心翼翼地抬起蹄子,生怕践踏到他;姜嫄又把他抛弃到山林之中,恰好遇到了许多伐木的人;姜嫄最后把他抛弃到水渠的冰面上,结果鸟儿听到了后稷的哭声,都飞过来用羽翼覆盖着他,为他遮风避寒。姜嫄觉得这件事情很神奇,于是就把他抱回家中抚养,并给他取名为“弃”。
后稷刚刚学会匍匐爬行时就能自求食物,幼时游戏时喜欢种植麻、菽之类的作物,稍长后善于耕作,任何谷物瓜果,一经他手,便大获丰收,他种大豆,大豆茂盛;植禾苗,禾穗沉沉;艺麻麦,麻麦茂密;稼果瓜,果瓜累累。等到长大成人后,他更是潜心研究各种谷物的种植技术,在实践中摸索出许多有助于谷物生长的办法:首先是“相土之宜”,即根据不同的土质种植不同的作物;其次是勤除杂草(“茀厥丰草“);再次是精选良种(“种之黄茂”)。所以他种的庄稼总是长势喜人,谷物壮盛,颗粒饱满,人们都争相向他学习种植方法,家家户户都能大丰收。后来他率部落族人迁徙到土地肥沃的封地邰定居,在种植粟、麦、麻等传统农作物以外,又开发出黑秬、丰秠、赤穈、白芑等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从而使周族人过上了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
关于后稷的历史功绩,《诗经·鲁颂·宓宫》中歌颂道:“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植樨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诗中把后稷带领百姓播种百谷看作为继夏禹平定水患之后的又一大历史功绩。夏禹治理水患解决了百姓的“安居”问题,而后稷播种百谷则解决了百姓的“乐业”问题,因此在古代典籍中,禹与稷经常并列在一起,成为后人共同景仰的先祖。
参考资料:
一、《诗经·鲁颂·宓宫》、《诗经·大雅·生民》等;
二、《史记》:《五帝本纪》、《周本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