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孔文子(2014年3月29日)
(2014-03-29 18:22:50)
标签:
世家评传死后人物宗主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宪问》:“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在这个语境中,子贡发问是带有某种诘难的意味的,因为按照周代谥法,“文”有六等: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锡民爵位。然而考究孔文子一生行止,他行事荒唐,性格乖戾,帷薄不修,礼义不崇,实在不得谓之以“文”,所以孔子当时只好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搪塞。时间久了,人们只记住了孔子的这两句话,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勤奋好学的励志格言,却不知这原本是搪塞之语,更不知孔文子其人其事。所以读古文切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断章取义。
孔文子(—公元前480年),姬姓,孔(仲叔)氏,名圉,谥号为“文”,故称孔文子或仲叔圉,春秋后期卫国大夫。卫灵公执政时期,孔文子和祝鮀、王孙贾三人都是执事有方的朝廷重臣,所以孔子言卫侯虽无道,但所任者各当其才,故卫“不丧”。相比较而言,孔氏是卫国公族成员,因此其权位更重。《左传》定公四年“经”载:“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哀公元年“传”又载:“齐侯、卫侯会(鲁侯)于乾侯,救范氏也。(鲁)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春秋时期,诸侯联盟联合行动,各国将领的身份和地位必须对等。在这两场战争中,孔文子作为卫国军队的统领,与晋国国卿范宣子等人协同作战,足见其地位显赫。
孔氏坐大于卫,累世不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卫公室联姻。孔文子本人娶的是太子蒯聩的姐姐,他又把他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另外一位公室成员大叔疾。其实大叔疾当初娶的是宋大夫子朝的女儿,因为小姨子长得更迷人,所以迎娶时他把姊妹俩一并娶了回来。后来宋子朝谋反出奔,孔文子就强迫大叔疾把宋子朝的两个女儿休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谁知大叔疾迷恋旧情,仍与原小姨子保持关系,他还专门为她在犁邑建造了一个华丽的别宫,自己隔三差五留宿于此。这件事情在卫国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孔文子的老脸挂不住了,一怒之下召回了自己的女儿,并打算发兵攻打大叔氏。为慎重起见,他专门去找孔子征询意见,可见孔文子与孔子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他对孔子也是比较尊重的,所以遇到重大问题都会去找他商量。孔子则圆滑多了,他推脱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孔子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局外人,显然不愿意去蹚这个浑水,更何况两边都是卫国的公室成员,因此他以“未之闻也”一推了之,而且他已经做好了出行的准备,他私下对弟子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他把自己比喻成飞鸟,择善木而栖,卫国就像一棵大树,公室成员之间发生争斗,结果必将是枝折树摧,所以他准备一飞了之。也许是孔文子舍不得孔子这个老朋友,也许是他觉得攻打大叔氏过于冒险,总之,他听从了孔子的意见,放弃了攻打大叔氏的计划。他一再挽留孔子,并解释说:“我攻打大叔氏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卫国的安危。”没过多久,大叔疾又与外州邑的女子私通,奸情败露后,觉得没脸在卫国待下去了,就跑到宋国去了。大叔族人另立大叔疾的弟弟大叔遗为宗主,孔文子又立即把女儿孔姞嫁给了大叔遗为妻。在这个复杂的婚姻关系中,孔文子强拉硬配,出尔反尔,机关算尽,患得患失,至始至终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
孔文子自己的私生活也是搞七捻三的,他娶卫太子蒯聩的姐姐为妻,生子孔悝。后来太子蒯聩因得罪卫灵公夫人南子,出逃到晋国避难。卫灵公去世后,国人立蒯聩之子公子辄为君,是为卫出公,孔文子之子孔悝为辅政国卿。孔氏族中有一个叫浑良夫的家臣,他是一个高大英俊的美男子,孔文子死后,他便与孔文子的夫人(太子蒯聩的姐姐)私通,并受夫人指使与太子蒯聩取得联络,两人订立盟誓,重新夺回君位。在浑良夫的协助下,蒯聩潜回卫都,制服了孔悝,自立为君,是为卫庄公。卫出公(蒯聩之子)失去国政,只能出奔鲁国。在这场宫廷政变中,父亲(卫庄公)夺得儿子(卫出公)的政权,而孔氏家族内部也形成了对立:孔文子之子孔悝是辅佐卫出公的,而他的夫人以及家臣浑良夫则是支持卫庄公的。君臣关系、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男女关系通通搅和在一起,礼义不崇,是非不分,无怪乎后人评述道:“其人于伦纪之间,帷薄不修。观浑良夫之通于其妻,而大叔遗之再搂其女,皆三尺童子所羞称,故子贡疑其人不足谥为文”(程树德:《论语集释》)。
南京土语中有“拔气门芯”者,意思是为人太损,把别人自行车的气门芯拔掉,让人无法骑行。我写完这篇文章后,突然觉得自己有类于此,因为以后人们再次读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时,联想到孔文子之为人为事,谁还会再有励志的感觉?
参考资料:
一、《左传》定公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一年、哀公十五年、哀公十六年;
二、《史记·卫康叔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