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妇女观——《论语》语论十八(2013年3月8日)
(2013-03-08 17:41:32)
标签:
段话优势管子老夫子夫人 |
分类: 读万卷书 |
《论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17·25)
语论: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我写这篇《语论》的目的是想为孔子开脱,由于“小人儒”的误读,他为这段文字背负了二千多年的骂名。
在《论语》全书中,论及女性的言论很少,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与“孝”有关的“父母”。孔子是极其推崇孝道的,他本人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由贫贱而至圣贤,其间无不浸润着母爱及母教的伟大力量,因此他把“孝”作为构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和核心内容,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孔子在谈及“孝”时大多是父母并列的,并没有区分男女:“父母唯其疾之忧”(2·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1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此外,孔子在设计大同世界时也说:“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他认为,真正的理想社会应该是男女老幼各得其所,人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尊重。对于那些在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女性,孔子也给予她们极高的评价和赞誉,《论语·泰伯》中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孔子这里所说的“妇人”,一说是文王夫人太姒,号曰文母,一说是武王夫人成王之母邑姜。九个男人治外,一个女人主内,内外协调才成就了周王朝的大业。其实孔子这段话里还隐含了一层更深的含义,当初周族已经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优势,但仍然隐而不发,“以服事殷”,这完全是女子的阴柔之术,倡导者必定是“乱臣十人”中的“妇人”,所以孔子盛赞“周之德”为“至德”——阴阳兼备,十全十美。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妇女观中并没有轻蔑或歧视妇女的成分。
二、与嫁娶有关的女子。在中国古代观念中,天地、阴阳、男女都是自然界的始基,两者和谐则是最高境界。为了维持夫妻间的和谐,儒家伦理规范对女子提出了“贤”的要求,即子夏所说的“贤贤易色”(1·7),重品行而不重容貌。品行贤淑的女子当然要许配给有德之君,这样才能琴瑟和谐,相得益彰,孔子非常看重这一点,所以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勇于为真理献身的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5·1)又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德行高尚、治乱两适的南容。“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5·2)。在孔子看来,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是“难养”的,好女子嫁给了好男子,家庭和睦,夫和妻柔,这是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的,也是有利于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的。
三、卫灵公宠妾南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南子“美而淫”,行为轻佻放荡,深得卫灵公宠信。孔子客居卫国时曾私下会见过南子,当时“子见南子”完全陷入了“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两难境地,孔子勉为其难,结果却受到学生子路等人的质疑,逼得老夫子发出“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毒誓。还有一次,卫灵公与南子邀孔子同车出行,他们让他坐在“次乘”的位置上招摇过市,让孔子脸面丢尽,当时他就发牢骚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此语在《论语》的《子罕》、《卫灵公》等篇中亦载)。不久,孔子就以此为丑而离开卫国。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孔子这里所说的“女子与小人”是特指卫灵公身边的佞臣(雍渠等)和南子,而非泛指所有的妇女。春秋时期,君王因宠信身边佞臣女色而亡国丧命的事例很多,比如雄才大略的齐桓公因“好内”,姬妾太多,诸子争立,加上宠信“小人”——厨师易牙和宦官竖刁,结果不但自己病重时被活活饿死,死后还祸及子孙,引起一场宫廷内乱(见《史记·齐太公世家》)。孔子对于这些历史悲剧是有着深刻理解的,所以当他看到卫灵公的所作所为时,必然与先哲管子发出同样的感慨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再说一遍,孔子这段话是特指,而不是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