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论十七(2013年2月26日)

标签:
未见答案句子现象结果 |
分类: 读万卷书 |
《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语论:中国古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所以学习古文的第一步是“句读”,就是先学断句标点。那些带有“之乎者也”之类语气助词的句子比较好断,而没有语气助词的句子就只能根据文意来断了,各人理解不同,断句结果也大相径庭。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七个字,一种断法:“子不语怪、力、乱、神。”另一种断法:“子不语,怪力乱神。”前者的意思是“孔子不大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之类的事情”,这里的“怪力乱神”为并列的四个名词,分别指四种孔子不认可或存疑的现象;而后者的意思是“孔子不说话了,唯恐分散注意力而扰乱判断”,这里的“怪”是动词,意即责怪、疑惑、唯恐,“乱”也是动词,意为扰乱、搅乱、迷惑。前者是孔子说的话,后者是孔子的动作与表情。两种断句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而且似乎都有道理,这就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无穷麻烦!
当然,仅从孤立的词句来解读是不够的,有时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意,甚至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如果结合孔子的思想倾向来分析,关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解读,我认为前一种解释(即传统解释)更合理。
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何谓“六合”?上下东西南北也,也就是说孔子对于人事以外的事情是“存而不论”的。《论语》中还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天命和鬼神都属于人事以外的东西,所以孔子“罕言”、“不语”。
虽然人类认知自然和社会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提高,但对于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仍然无法做出科学解释,所以宋(鈃)、尹(文)学派说:“至大无外,至细无内。”那么我们对于这些未知现象应该持以什么态度呢?有的人盲目迷信,有的人不断探求真相,还有的人则坚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尊重事实,慎言慎行,绝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天命鬼神等未知事物始终持以严谨、审慎的态度,他反复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2·1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1·12)。此类言论在《论语》中比比皆是,足以说明孔子不是一个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人。当然有时在情急之下,孔子偶尔也会说“天厌之”、“天丧予”之类的话来表达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这绝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顺便提一下,元代已有人将鬼怪故事编辑成书,取名为《子不语》。“子不语”者,“怪力乱神”也。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在从事文史研究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而后形成了一本专门记叙奇闻异事、奇人鬼怪的笔记小说集,以期“以妄驱庸,以骇起堕”,他将这本书亦取名为《子不语》。《子不语》全书二十四卷又续编十卷,共三十四卷,收录各种奇闻异事约一千则。小说亦庄亦谐,文笔流畅,妙不可言。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子不语》(上)(下)两册,是较好的全译本,但如收藏,最好还是买原文的,不过近期市面上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