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杂记》之“在美国打的”(2012年8月28日)
(2012-08-28 10:25:09)
标签:
拉斯维加斯美国尼亚拉加大瀑布出租车司机计价器 |
分类: 访美杂记 |
出门在外,诸多不便,能将就则将就,不能将就只好花钱买方便了,比如在城市出行。美国的城市地铁是比较发达的,波士顿就有红线、橙线、蓝线和绿线四条线路,但地铁总有无法到达的死角,如果时间不凑巧,有时只好花钱打的了。
我们到达波士顿的那天是晚上十点多,从机场到女儿的住处需要转乘两次地铁,拖着一大堆行李上上下下极不方便,所以我们干脆打的。上车以后,计价器开始工作,显示屏上的红色数字不停地跳动,此时我产生了一种幻觉,好像听到赌场里老虎机中彩后一枚一枚往外吐钱的声音。到女儿家的打的费用是50多美元,折合人民币300多元,搁在国内,相当于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南京到扬州)的包车费用。在美国消费,必须要把美元当作人民币来花,否则就无法消费。所以数学不好的人(比如我)也许比较容易适应美国的生活,因为他们在用美元消费时总是不能及时换算成人民币,于是后来就干脆不算了,闭着眼睛花,反正都是钱。
在中国,许多出租车司机都是话痨子,因为他们需要通过不停地说话来缓解工作压力。其实,喜欢与乘客聊天或自言自语是出租车司机的一种职业习惯,美国的出租车司机也是这样。我们在拉斯维加斯时,从宾馆打的去机场,司机是一位中年偏老的妇女,上车后她就热情洋溢地问我们手气如何(因为到拉斯维加斯的人,即使白痴也要玩玩老虎机,所以在拉斯维加斯问人“手气如何”就相当于在北京问人“您吃了吗”),我开玩笑地对她说我们今天的手气不错,并希望她今天的运气也不错。她见我有回应,便开始滔滔不绝绵绵不断了,我哪能经得住她唠叨,关键是听不懂呀,所以只好告诉她“no English”。她的情绪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在不停地自说自话,我问女儿她在说什么,女儿告诉我她在抱怨路上塞车,我说“no problem”,她一下子又兴奋起来,不仅提高了说话的声调,而且还伴有夸张的动作,我感觉美国人民有一肚子的话想要对中国人民说。两个伟大的国家,两个伟大的民族,此刻同处一辆出租车内,正在进行着“乱七八糟”的交流,气氛是友好的,内容是务实的。后来通过女儿翻译,我大致了解了她的情况,她负责开白班(美国出租也分主驾和二驾),每天工作12小时,她之所以如此work hard,是因为她有三个孙子、外孙正在读小学,每年4月份她要为他们准备学习用品之类的礼物,她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好,很年轻,而且工作可以给她带来乐趣……说话间我们已经到达机场,她以一个伟大的祖母身份帮我们把行李拎下车,妥帖地安置好,然后我们相互祝愿,挥手道别。我觉得,在美国无论职业贵贱(其实这是中国人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很简单、真诚,所以少了许多无聊的算计和防范。
还有一次在美国打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我们到尼亚拉加大瀑布旅游返回波士顿,因为汽车半路抛锚,原本晚上八点多钟到了,一直拖到晚上十一点多。女儿那几天正忙着搬家,她不仅不能来接我们,而且她家也不能住了,只好给我们在市区宾馆定了一间房,并且把宾馆的地址发给我们,让我们打的时把信息给司机看,司机就会把我们带到宾馆。旅游大巴把我们放在南站的出租车搭乘点,然后我们排队打的,其实也算不上排队,因为等候出租的人并不多,大家按照先来后到依次上前招手拦车,轮到我们时,突然斜刺里杀出几个美国妞抢到我们前面,她们正要拉开车门,出租车司机却对她们摆了摆手,又指了指我们,意思是说我们比她们先到,应该让我们先上车。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感到意外,因为在美国人的头脑中,国民优先的理念无处不在,我们在美国生活的这些天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对此也能理解和接受。但是国民优先必须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之上的,因为公平是全人类的法则,失去了公平,优先也就变得狭隘和庸俗了。这是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面容清瘦,行动敏捷,他麻利地把我们的行李放进后备箱,然后按照女儿发给我们的宾馆地址驱车前行。一路上虽然我们之间没有交流,但我并没有觉得不安,因为我相信,一个明辨大是非的人一定不会贪图小利益(比如绕道宰客之类下三滥勾当)的。到达我们入住的宾馆后,司机赶忙下车帮我们搬行李,我瞟了一眼计价器,显示金额为10.6美元,加上15—20%的小费,我们付给他12美元,他接过钱后,感到有点儿诧异,于是迅速钻进车里看了一下计价器,然后退还给我们10美元,他又把手里的一张10美元和一张1美元递给我们看,意思是这里已有11美元了,够车资了,这时我们才发现,刚才我们错把一张10美元当作1美元给他了,他退还给我们10美元,我们还少他1美元,我们赶紧再补给他1美元,他一再地“thanks”,后来突然问了一句:“Japanese?”我说:“No Japanese ,Chinese。”他又卖弄地说了一句“尼洪共”之类的日本问候语,我说:“No ‘尼洪共’,你—好—!”他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把日语与汉语搞混了,于是连说了几遍“你好”,最后又说了一句“再见”,这次终于说对了。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但是人性之间的感应和体验是不需要语言的,一个善良之人完全可以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另一个善良之人的所有意思,包括语言无法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