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2010年10月10日)
(2010-10-10 09:14:21)
标签:
《圣经》鼓盆而歌行色匆匆爱离别苦求不得苦杂谈 |
分类: 日志 |
节后上班第一天,一早我先去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追悼会,他刚满45周岁就英年早逝,留下一大堆身后事,令众人唏嘘不已。由此我想到了死,心情愈加抑郁了。
中国人重避讳,即便是不吉利的事情,在语言表述上也要想方设法地修饰一番,比如“三长两短”、“四舍五入”,“长”总比“短”多,“入”也总比“舍”多。关于“死”,人们更是百般回避,很少直接表述,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慰籍。我觉得,现在有许多人已经迷失了生的真谛和方向,必须直接用不祥的“死”来刺激他们麻木的神经!
死,是相对于生的一种生命状态。
生与死,通俗地说,就差一口气;如果说得深奥点儿,死是一个生命的终结。
所有的人,无论贤愚,都留恋生,排斥死;因此所有的死,无论夭寿,都令人哀叹和悲伤。
庄子说,人从梦中醒来是“小觉”,而人死则是“大觉”,所以他的妻子死了,他不悲而喜,鼓盆而歌。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有七苦(生苦、老哭、病苦、死之苦、爱离别苦、求不得苦、怨恨会苦),因此死反倒是一种解脱。《圣经》中说,人死后,“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其实这些说教都是渴求生,拒绝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死是无法拒绝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每当我们一次次面对死亡时,除了庆幸之余,也应该有所领悟,如何才能生得有价值,活得更精彩?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沿途的风光比旅程的终点更为重要。也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学会欣赏眼前的风景,享受真实的生活,终点的距离不重要,何时到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沿途没有因为行色匆匆而遗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