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汉字是传承中国文化最普遍和直接的方式(2010年10月15日)
(2010-10-15 12:05:14)| 标签: 王尧书写魏碑汉字中国文化杂谈 | 分类: 日志 | 
 
昨天在《读书》杂志第九期上读到一篇文章:《为何又是“最后一个”》,作者是王尧。认真算起来,王尧应该是比我低几届的学弟,不过他现在学问做大了,而我则荒废了。
王尧在文章中所说的“最后一个”,是指近现代史上“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现旅居美国,已97岁高龄了。关于“合肥四姐妹”,耶鲁大学历史学家金安平专门写过一本传记类的书,此前我对这个话题一无所知,估计以后也不会关心,因为我是一个缺乏“风花雪月”气质的人。其实“风花雪月”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兴趣爱好各异而已。王尧的文章缘起他在友人的陪同下到张充和寓所拜会这位“文化遗老”(“最后一个”)的情形,并由此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忧虑,文中许多观点极为精辟,文章写得也很老到,温文谦和,用词考究,比如称张充和为“先生”,称靳以的女儿为“女公子”,这些都是老派文人的口吻和做派。
在谈到当今大学教学中的文字书写问题时,王尧说:“大学教学中,板书这个环节逐渐消失了,连中文系的师生都不再写字而是打字,而是使用PPT,汉字的命运会如何?如果有这么一天,只要会写字就是书法家,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的面貌?”我对此深有同感。中国书法是一门特有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有着诸多显性和隐性的联系。但是,中国的书法和汉字的魅力首先是建立在汉字书写基础上的,书法是对书写技能的艺术升华,如果现在大家都用电脑代替书写,那么书法真有可能像昆曲一样,成为只有人看没有人会的稀罕物了!
我自认为我的字写得不错,介于书写技能与书法艺术之间,这主要得益于严厉的家教。小时候父亲要求我们每天必须完成一版大字一篇日记,大字开始临的是颜真卿、柳公权的帖子,后来又临了一段时间的欧阳询,所以我的字间架笔划中规中矩,有模有样,就像我做人一样。读研期间,我整日沉浸在古籍之中,与古人神交,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把字再提升一下,才有大师风范,于是便请教朋友,朋友建议我临魏碑,练筋骨,他当时正好在临“二爨碑”(《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我硬把帖子借回来临了几个月。“二爨碑”的特点是拙中见巧,遒劲有力,每一个字看似简单,临起来就不是一回事儿了,只见拙,没有巧,因为功力不够。练书法就像练武,不能超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否则就会走火入魔,武功尽失。传统书法的路径一般是从颜柳入门,欧阳询巩固,再临汉隶,转而行草,最后用魏碑来养气。“二爨碑”是魏碑中境界较高的,一般人轻易不敢碰,我因急功近利,反而把字练伤了,连以前的功力也废了一大半。即便如此,我的字间架仍在,风骨犹存,在书写中算好的,在书法中算差的,所以每年年终考核时,我坚持手书年终小结,我幼稚地认为,年终小结是要放进个人档案的,因此必须是最真实的。
在办公自动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汉字录入既可以通过键盘,也可以通过语音和书写,各种选择,简单快捷,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的书写方式,以至于“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这确实是令人堪忧的。由此我觉得现在很有必要在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这是强化国民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汉字是以形表义为主的文字,通过不断地书写,可以强化我们对汉字构架、词义的理解和领悟,比如“莽”字,只有一笔一划地写,才能慢慢领悟草深荒漠的意境;书写汉字还可以修炼一个人的心境。我个人体会,每当心情平静时落笔就很顺畅,而心烦意乱时书写起来就很别扭,因此书写汉字需要我们更加平静和专注;书写汉字达到一定的境界后,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写小楷,可以体会娟秀之美,写正楷,可以体会气度之美,写行草,可以体会狂放之美,临魏碑,可以体会古朴之美。此外,书写汉字还有一个功能——识人。过去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我国古代考察官吏也把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书写风格有时比外形外貌更能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与气质。我有一朋友,外形阳刚,内心则细腻,所以他的字并不像外形一样粗犷、刚劲,而是偏工整、娟秀,看来字更能表达一个人内在的东西。还有的人虽然写了一笔好字,但过于规整,这说明他缺乏个性与才气,以其为人验证,果然如此。甚至那些心术不正的人,通过他的字也能透露出某些神秘的信息,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尽管长期以来他利用假象迷惑了许多人,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印证了我若干年前通过字所做出的第一判断。现在人们都用电脑打字了,统一字体、字号,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千人一面,生活中少了许多精彩!
书写汉字,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一种最为普遍和直接的方式,理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