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地现象一直是地产开发圈里的常见现象,虽然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抑制囤地现象的蔓延,但是与事无补,各地产商依然故我。
前不久,广州宣布收回数块闲置地块,也被指出只是因土地出让款未全部缴清,并无实质意义。
然而近日,关于囤地风波却愈演愈烈,最终,在前日传出消息:今夏北京土地市场上的四块“地王”,在国土部门的强烈要求下,其土地出让合同已在近期签署完毕。出让合同中不仅规定了土地出让价款的付款方式和付款期限,而且明确了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一旦逾期,国土部门将根据延期天数予以罚款。
此次北京国土部门之所以对于土地交易进行严格监管,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囤地行为的发生,完全源自早两周的一场揭开囤地黑幕的舆论风暴。
这场风暴的起源来自某银行地产金融布报告,该报告称目前北京市场的存量房已跌破警戒线,由此牵出目前不少地产开发企业拍下土地不是为了开发,而是为了囤地的现象并引起舆论关注。
话音未落,某中央级媒体在其一档社会影响力巨大的经济类栏目中爆料,称中国某著名富豪之子将其在北京所持有的某地块进行转让,获利2.35亿元(税前),并直接在节目中指出其已超过约定竣工时间,但仍未是空地一块。
同时该节目还有一个热点话题,就是中国某著名地产商在继9月宣称,在中国按现有开发体量计算,中国房地产商储备土地可满足151年开发的论调后,在该节目中爆料,称中国有1/3的房地产商取得土地系以囤地为目标,而不是为了开发建设。
一时,舆论将囤地推到风口浪尖,接着北京国土部门接着公布今夏北京土地市场上的四块“地王”均已签署完毕规范的土地出让合同。
至此,北京囤地风波似乎已告一段落。但是值得各地产商研究的是,此次严查囤地,是天心还是民意?如果是决策层思路,那么对于后续地产项目运营有何影响?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大臣佟国维对于康熙立储之事曾做出个经典阐述:有时候是左右民意,有时候是民意影响天心。
随着中国政府对于民声的日益重视,一大批事件因为民间舆论的压力改变了结局。可以说,现今的政府职能机构对于民间声音的倾听,因此有时候,民意确实可以左右事物发展。如著名的南京市江宁区原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发表要严查降价的房产商的言论,引得舆论一片哗然,最终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导致其下马,被由此牵出其其他问题,于近日被判有期徒刑11年;新疆农垦建设兵团某团原团长夫人因掌掴讲解员,引得舆论所指,双双被撤职。
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可见,民间舆论在当今中国的确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但是,笔者认为,此次严查土地应该还是基于政府决策层的意愿。
的确,舆论的力量是会改变某些事物的发展和结果,但是需要一段过程。但是此是一波接一波,而且是在中央级媒体发声,那么这就不是简单的民间舆论发声了。
有时候,有民间舆论声音也是政府声音的一种传递。比如,此次重庆打黑风暴中,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彭长健是在会议中途时,从会场被直接带走的,不到4个小时,已有某社区网站发布此消息。此时,会议刚刚结束不久,甚至不少重庆市公安局干警都没听说此事。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为了侦办案件的需要,将其消息进行传播。
由此可见,在不少时候,政府的声音是通过民间发声。回到此次话题,中央级媒体此次重点关注囤地,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其在07年时对房价的关注,乃至之前该栏目对于的各类经济活动中的关注,最终都是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前奏。
这不得不让笔者深思,在下阶段,国家是否会继续会出台严格土地交易、监管政策呢?如果出台并严格实施的话,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言而喻,将是不亚于07年出台二套房贷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更大。
那么会不会出台类似的政策呢?个人认为,是具备一定的可能性。主要是基于两个观点,第一,有迹象表面,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益挖掘程度将会加大。如不少地方将会上调土地基准地价;如某些地方,正在试点将土地交易权限由区县上收至更高一级政府等。那么对于囤地产生的利益空间,政府有关部门难以忽视。第二,一旦房价重新大幅度上扬,且宏观经济好转,房价重新成为舆论焦点时,政府将会通过增加供应调节市场,而解决供应问题,根本出路还是促进开发商将已有闲置土地进行开发。
由此,笔者预测,在后期,国家出台类似的土地监管政策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对于开发商,尤其是有大批囤积土地的开发商,如果土地接近或已超过两年土地闲置期限,那么一旦政策出台,或许将会出现一定风险。个人观点,如果能够加快土地开发速度,利用当前有利的市场形势进行变现,或许是一条理想的出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