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于7月底听到不少南粤地产朋友传言,某曾经诞生过中国内地首富而闻名的地产大鳄因其拿地模式搁浅,正在酝酿收缩战线,退守南粤市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初,长沙地产再次爆出猛料,某实力长期位于深圳前五的地产企业欲退出长沙市场,而且同时另外数家粤军地产企业也酝酿退守本土市场。
笔者与其他二线城市的业内好友探听,得知这种情况不仅仅是长沙有,在某些二、三线城市也有不少外来地产企业正在打算或已经收缩战线,在当地退地,回师大本营进行开发。
对于退地消息,有些媒体在报道此类消息时,都认为是楼市回暖,这些地产开发企业大本营所在地区房价上升,利润增高,因此纷纷回师本土,确保本土项目顺利开发,追求更丰厚的利润。
对于此类说法,笔者不排除其可能性,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压力。
因为很简单,并不是地产开发企业普遍丧失了拿地兴趣,主要还是资金压力。以目前的一些市场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经过笔者对目前不少退地项目进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退地企业都是民企,而很少有国企退地。以著名的长沙地王为例,之前纷纷都传说北辰将要退地,但是截止至目前为止,地还是在北辰手里。而且从轰动一时的“广渠门地块”的拍卖,到目前其他一些地块为国企拍得的情况来看,不少国企还在拿地。
为什么同是地产企业,国企拿地,而民企或是无法拍到或是退地,主要还是资金问题。国企资金雄厚,而不少民企存在资金压力,这在业内已是不争事实。
对于所谓的回师故土是为了追求更高利润的说法,笔者认为,单个项目利润高是事实,但是从本质上说,规模化才是最大的利润来源。万科今年之所以有如此佳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与其前期储备项目在今年纷纷面世有很大关系。因此,所谓为追求利润而放弃市场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据业内传说,最开始提到的某地产大鳄退守南粤大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与某投资机构的对赌协议中损失惨重,因此为保证资金链不至于脱节,回师南粤也不失为正确选择。
除了资金压力因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地产大发展的05至07年之间,恰逢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资本市场前景光明,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纷纷开疆拓土,而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
必须承认,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应该已经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成熟的企业运作体系。但是也应该看到,不少扩张企业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本土化问题。虽然之中或有部分企业是引入本土人才,但是也忽略了本土人才与企业体制对接的问题,导致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如前文提到的那个曾经创造内地楼市当日成交额最高记录的开发商,在08年,在不少二、三线城市的销售出现不畅的局面,据当地业内人士反映,其营销模式、薪酬体系与当地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淡市缺乏针对性解决措施。
正是系列问题,导致出现了此次不少企业纷纷退守大本营的风潮。
笔者认为,此现象给业界留下两个启迪。
第一,
当前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从目前的民企资金紧张可以看出,现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仍是从紧,而
且会产生连锁效应和传导效应。同时,金融机构对于融资的松紧程度也直接反映出后市的市场走向仍然不容
轻视,毕竟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在美国,因为无法偿还贷款而有可能丧失房屋的人将占到贷
款购房者的7%;在日本,京都都市圈的房价连续23个下降。正是这一系列的信息,将会使得金融机构在日
后的不动产贷款方面更加谨慎,毕竟其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更为专业。
因此,对于地产开发商在短期内的市场运营中应更加谨慎,保持充裕的现金流方是上策。
第二,
缺乏准备的扩张行为对于企业带来的只会是损失,因此对于有志于进行开疆辟土的开发商,除
了考虑布局的稳妥性、现金流的充分保障外,还需要拿出更多精力考虑如何建立一个完备的企业运行机制和
精确的营销体系,以及正确的团队组建模式。
衷心的希望此次退地运动不是中国地产的衰退开端,而是为行业整体健康运行而付出的磨合代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