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16604319/0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16605219/0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16605788/0
燕农
日前,广州高中生开学重返校园。许多学生在寒假期间与手机“亲密接触”,开学意味着“机不离手”的日子又要结束了。信息时代,家长与孩子围绕手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受访家长作出妥协,给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然而,广州各中学的态度并未退让,学生手机禁止带入教学区域,手机在校园“见光死”。(2月8日《广州日报》)
无论是在成年人群体中,还是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低头族”现象愈发明显曾广受诟病。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梗是:世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某种程度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其深深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于绑架了“低头族”。缘此,许多基础教育学校在教学区域内是排斥手机的。暂且不论校方的做法是否得当,围绕学生配备手机事宜,家长妥协、学校禁止——这一现象是值得讨论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是否可以携带和使用手机,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问题,还应该是一个教育问题。应该承认,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学校和家长之间某种程度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曾经较为普遍的老师定期家访,以及现在各学校实行的定期召开家长会,都是家、校互动所需要的。而这种互动,虽然不是教学计划所明确安排的,也不是在正规的课堂之上完成的,但却被理解成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互动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达成家、校之间的行动一致,为着共同的趣旨而努力。
从这个意义出发,八成受访家长或支持或妥协为学生配备智能手机,而学校却是明令禁止、“见光死”——围绕手机配备和使用上的家、校之间的行动分歧,最起码表明曾经运行良好的双方互动变成了如今的家、校隔膜。学生能不能使用手机,某种程度上并非问题的关键,家长给配备、学校却禁止,围绕着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养成,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步调相反,才是问题的要害之处。
其实,家、校之间的意见分歧甚至教育行动的迥异,远不止于学生使用手机方面。不久前,《一位小学生家长发帖怒斥老师:要你到底是干嘛的?》的网文,在佛山的家长朋友圈中刷屏。老师认为家长应该监督孩子的课外作业,而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对每次检查、修改、辅导的家庭作业签字确认,“本末倒置”了教学职责。这一事件,甚至引起了当地政协委员的关注,就此联名提交了提案。事实上,这也是家、校之间隔膜的写照与反映。
家、校双方原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出现明显分歧,这是令人遗憾的现象。其中,固然有部分家长的种种因素,但却不能忽视目前一些学校与家长的互动越来越少的问题。教育既然是一项公共事业,就应该吸纳公共意见,最起码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学生家长,应该能有与学校良性互动的机会。这就需要学校能够重视与家长委员会或家长代表的沟通、协商和互动。事实上,这也是开放办学的题中之义(更多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有精度的时事观察文章请微信上搜“明话全媒”关注微信公众号 zhoumh9 相信不会让您失望,若合您意,谢谢代劳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扩大文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