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542845170/641能理解望子成龙,但别把孩子锻打成“懂事”机器" />
文|付彪
最近,一篇题为《懂事的孩子,最可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文中写道,“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认真完成任务,遵守规则,用完美的表现来争取糖……懂事的孩子,总是乖得让人心疼。”在传统眼光看来,孩子懂事是很大的优点,但很多被贴上“懂事”标签的孩子长大后并不快乐。
什么是懂事?要懂什么事?在一些人看来,“懂事”最重要的三大内涵包括:善解人意、体谅大人,独立、能照顾自己,礼貌规矩、行为得体;其他还有:明白事理,有教养,可以分担责任,不哭不闹、不乱发脾气,开朗乐观,懂得表达自己。无疑,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能让父母省心、放心,相信也是许多父母心里所需要的样子。
然而,从媒体调查情况看,65.3%的受访者觉得从小就是那个“懂事”的孩子,仅19.1%的认为懂事的孩子比“熊孩子”快乐。在这65.3%的受访者看来,“懂事”的孩子,其内心其实并不快乐,甚至是恐慌的。正如一位80后女孩表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别人眼中懂事的孩子,学习好、听话、从不跟父母要这要那,而现在回想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压抑”。诚然,孩子“懂事”与“不快乐”不能画等号,但“被懂事”肯定不会快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比孩子“不快乐”更可怕的是“被懂事”。这是因为,“被懂事”完全是孩子的一种无奈选择,要么家庭困难,要么父母生病、离异、外出打工等,但更多的则是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很多孩子从小就被贴上“懂事”的标签,过于顾忌他人感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敢对抗,小心翼翼,“只知道自己被打了一顿就‘老实’了,顺应父母的心意就‘安全’了”。显然,这些“被懂事”于孩子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他反对父权的无上权威,呼吁解放子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直言,现在“听话文化”确实存在,坚决要求孩子顺从是违背孩子天性的。
事实上,现实中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不懂教育的家长。那些让孩子“被懂事”的家长,应当有所醒悟:孩子就是孩子,绝不是“懂事”的机器,只有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注重从心灵上把各种束缚解放出来,才能使其收获幸福人生。
明话传媒声明:A、本文系署名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未经许可,任何媒体平台不得转载,违者必究。来稿、合作及其它事宜请关注“周明华”微信公众号zhoumh9 留言,或电邮至zhoumh8899@qq.com ;B、本平台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由单篇阅读量计酬。请顺附作者200字简介和近照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