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郎直笔#天价高考志愿咨询,谁在漠视“大骗子”玩“大数据”

(2016-06-12 15:52:40)
标签:

杂谈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347557303/0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347557425/0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347557575/0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347557718/0

文/周明华

明话(微信号zhoumh9 )今天关注高考志愿填报的问题。参加过高考和有孩子参加过高考志愿填报者,都有一种感受,就是这个志愿真他奶奶的不好填,灰常灰常地不好玩、不好填。面对一摊信息不明的高校,简直就有读天书的感觉。或许正因为此,一些人觊觎出了这块极易到手的滴油的面包,开始将黑手伸向学生家长,并屡屡得手。

据6月12日《京华时报》说,今年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即将面临志愿填报“大考”,这种痛苦的感觉又要跑过来折磨学生和家长了。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不仅不能实现一目了然,反而增加了新的难度。

于此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便应运而生。当然,这类让人眼花缭乱的“现场咨询”会,前些年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过,生意一直火爆。不过,今年,有人开始升级自己的赚钱技术水平,煞费苦心地傍上高科技,诸如“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调查显示机构所谓的“报考大数据库”并无真正的大数据支持。

明白了吧,所谓的“大数据”只不过是一个“大捞钱”的噱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高考学子填志愿不吃亏,这不难理解。但是,作为家长,自己挣钱养家不易,也该掂量掂量,好生对比一下,咨个询什么的,就动辄数万元之巨,读四年本科也花不了这么多钱哟,就算没考上大学,几万元完全可以成为一笔创业小基金。这个性价比,说啥都是不值得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善良的学生家长们,请尽快止步,别上当受骗。

不过,填报志愿还的的确确是一个技术活,其难度不小。它需要多方面考量才能达到既不高分落榜,又不让分数“浪费”的理想状态。它需要准确而详实的数据支撑,一定程度上需要有研究的人或机构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研判,来掌握和满足考生和家长最精准的需求,需要自我的准确定位,有时还要咨询过来人的经验从而规避陷阱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原全可以这样说,“一考定终身”的不仅仅是高考的本身,还有志愿的技术性选择。

如此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一重要的关口如何迈过?是的,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来完成,并收取一定的、合理的费用,这似无不妥,但现实中,那些打着服务考生旗号的咨询机构却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是“团伙行骗”,目的就是“诈钱没商量”。多年来,明话(微信公号zhoumh9 )一直纳闷一个问题,为何填报志愿这种简单的事儿,一些机构和一些人非要弄得这么复杂?再者,招办不能为学子进行低费甚至是免费的指导和咨询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一年一遇的这种事儿,端着公饭碗的人都不认真干好,那纳税人要这类机构干啥?事实上,一些机构与教育主管部门似乎更像是在暗中形成一种默契。你搭个咨询台,你大力宣传什么“大数据库”,我装着啥也不知道,默认你的“专业水准”……其实,恕我粗言:有专业水准个屁。这背后是否存在职责失守,是否会有利益互动?但愿这只是明话的个人揣测。不过,相关高校招生信息的缺失和滞后,及时的必要诠释,一直是学生家长的多年心中的“内伤”。即便近年来,各种呼吁之声渐起,此等局面也一直未能被破解。

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就是学校或班主任,往往都是“考后放松”,要么不知何时咨询,要么一问三不知。一些学校老师只关心班上的几个超尖子生,对大多数考得一般的学生,不理不问。如此,大多数考生家长被逼上了“大刀举起”的咨询台。所以,只有学校、高招机构多一份责任心,多为学生着想,那么所谓的“报考大数据库”便无下手之机,最后灰溜溜地合上电脑拆台走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