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明导读
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长们不要去探孩子们的隐私,他们也有丰富情感,也有个人世界,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没有合理引导。有些隐私对孩子们成长不利,家长不要像“探头”一下去“窥视”,要让孩子自愿告诉你,把您当成他们可心的朋友,这样你这位“导师”才会有的放矢地诱导孩子自己去鉴别和选择,行走在人生的正确轨道上。
周明华/文
明星无隐私,孩子呢
下笔之前总得对“隐私权”有所理解,但我打开《辞海》,却找不到对“隐私权”的语义解释,这就是说,这是否可以让老周断言:我们的大本本其实对“隐私权”不感兴趣,或者不屑将这个不知道算不算词的字眼登上大雅之堂。使得“隐私权”一直处于无词条诠释的状态。
然而亲爱的人们却对别人“隐私”很想看、很爱看。特别是歌星影星艳星,她们的“隐私”简直就成了满天飞舞的“绣球”,横抛竖抛,左抛右抛,上抛下抛,总有一大群哥们翘着“地中海”脑袋去守望,都特别乐意去接。当然这是香艳的事,有“窥探”她们的愿望不难理解。谁叫他们那么有名,谁叫他们的颜值那么爆棚。
远的事儿不说,今天就说说著名的日本女优苍井空老师吧。由于苍老师(很多屌丝加撸师男银喜欢这么叫,老周这里跟着瞎闹,也这么称呼她吧)颜值高,舍得脱,敢于脱,喜欢写(秀中国书法),还好说,语言嗲得要了宅男撸爷们的那条小命儿。
所以,苍老师一直在东京与中国各大城市包括高等学府之间来回地打飞的,受到中国男银的倾情追捧,梦中“撸神”。之前有人揭一未经考证的秘,说苍井空在日本属过气艳星,实则没有多少人气了,演戏市场早就被后起之秀们一路逼窄。偏偏中国市场长期处于爆棚状态。看在钱的份上,哪个也不想忍下自己的抓钱手,能抓多少抓多少,至于你中国男银梦中是否真地就一定有俺,因撸过度而造成肾累肾疲、蛋大蛋小,关俺屁事?
就在3月24日这天,苍老师的“钱景”再度被疯狂的中国男银们激活,据她在这天的微博曝料,她正式入职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用户体验官一职。据称,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钟点房预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紧接着,3月28日这天一大早,苍老师又在微博上发表一段文字和晒出一小段视频。文字内容是:“你知道吗?东京上野公园的樱花就要开好了。来和我一起赏花好吗?我们之间 只隔着一个 @订房宝 的距离。你愿意跟我一起游东京吗?等你哦。”
网友跟帖让苍老师脸红
本来看了苍老师的这段话,老周脸上并无红态,但看罢下面成千上万的网友跟帖评论后,我脸从前面的脸蛋红至耳根矣。“又不是你说的,你红过头呀”。但这些人为何这么直白,为何对苍井空这么一往情深,的确让发帖者爽快,让看帖者面色潮红。
说的是啥呢?自己看看吧:
瑶瑶-sisi:觉得苍老师是处女的赞我
今天 10:45
麋鹿zmm:我在床上等你哦
肥鳅桑:你的樱花,始终在我的硬盘里绽放
学不会的太多:你我之间只隔着一个套套的距离
说太多没用:我俩住一个套间,我就来日本。
桑子:你的菊花比樱花有吸引力,洗净了在我身边绽放
兄弟伙,不敢直视了吧?
苍老师的隐私简直被挖了一个底朝天了。说影视明星说多了,实际上是很烦的,还是回到之前那个话题吧。时下这种愿望有升级的势头,也许是平时看娱乐报刊多了,也许是满脑子想作“超级隐私侦探”在作怪。当了家长后,居然提出:孩子是我生,权力在我身,哪来隐私权,老子全打听。
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成了公众人物了。王朔躲在一旁用“狗眼”曾突发奇想:应立法取消所有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造成一种全球共识———公众人物,即是供公众嚼舌头的人物。不得不承认,老王的“狗论”的确让我为“公众人物们”有如此下场,幸灾乐祸了好一阵子。骨子里面,我也非常同意老王的这一主张。因为,你当公众人物,特别是有公共特权的公众人物,你就该比一般非公众人物有少得多的隐私权。人家西方的公众人物也这样,几乎难有隐私可言。
可我身边的父母们对子女“隐私权”根本不感兴趣,家长说,不是不让孩子拥有隐私,了解孩子们的隐私是为了控制他们别去玩“早恋”;孩子说,我长到16岁,我的每一封来信都是全家人过了目的,每一篇日子都有家长“批阅”的痕迹,这使我写日记时,思想总要想到“光明”的、正确的东西来写,千万别写脱靶,写着写着情绪一激动,就写了自己对某某异性同学的那份朦胧感觉。果如此的话,母亲一定会问个水落石出的。说不定,最后连手机也会被收去,QQ号、微信号也会被他没收去自个儿改密私用。
《未成年人保护法》里其实对孩子的隐私权早有规定,不知是这个法超前了我国国情,还是我们内心原本就对这一规定有一种抵触情绪。一直在我国国家推行得不顺畅。记得当年美国前总统夫人劳拉、布什一上来就对美国媒体大声喊道:要保护她两个19岁双胞胎女儿的隐私权;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也曾向媒体宣布要竭力保护他们的子女的隐私权。发达国家有此意识,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孩子们的健康自信地成长,他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
请善待你孩子的隐私
之前,我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武汉市政府发出文件通知,规定“学校对学生的操行评价要坚持全面性、针对性、激励性的原则,不得采用学生考试成绩排名次或张榜公布的做法”,违者追究。这在当时,是属全国首次,后来,不断有地方高调跟进,小学、初中考试不准再排考试成绩名次。有地方,就连有应试高考任务之重负的高中,也提出过不准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规定,让孩子们自个去查成绩就行了。诸如此类规定,是贴近孩子们的心,学生们有了成绩隐私权。
所以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长们不要去探孩子们的隐私,他们也有丰富情感,也有个人世界,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没有合理引导。有些隐私对孩子们成长不利,家长不要像“探头”一下去“窥视”,要让孩子自愿告诉你,把您当成他们可心的朋友,这样你这位“导师”才会有的放矢地诱导孩子自己去鉴别和选择,行走在人生的正确轨道上。
所以,行文结束前,笔者再一次强调一个观点:孩子的隐私猛不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