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据新的一期《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中国技工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披金摘银,却为何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对此,近日做客央视《对话》节目的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认为,“圆珠笔不好用”背后还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1“肌肉不对称”下的制造尴尬
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和问题,似乎已经纠缠了我们颇久的时间了,每每被人在媒体上提及,总能引发一波盖过一波的舆情。之所以大家不解,是因为这一头圆珠笔老扯拐,一会儿来油一会儿突然“罢工”停油,马桶盖的人性化设计总是不赶趟。
另一头呢,是这样一番光景:我们的大飞机上天了,我们的蛟龙创下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我们的高铁在很多国家成为了抢手货,我们的玉兔登月让举世注目。是能力不济吗?答案是否定的,完全可能存在一些局部与系统的忽视,一年年问题累积,最终导致中国制造“肌肉不对称”的现实反思。
所幸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此失衡不利于构建整个国家良性、合理的制造体系。几年前,新学期伊始,浙江省高二的学生多了一门新课程———通用技术课,内容包括修马桶、做凳子等日常技术,是省会考科目。为的是培养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中国制度需铸就“工匠精神”
今年8月起,人社部联合财政部在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全国12个省区市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不管是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步子充分靠前,还是用好“学徒制”,均指向明晰,就是要让高级、大师级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始终有“存粮”、后继有人,最后最大限度地弥补中国制造业中的人才不足问题,在我们国家构建为浓厚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由此催生出一股不竭的创新动力源。贯注于匠人们精打细磨的工作状态。他们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活儿,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中熟能生巧,进而匠心独运、追求极致。圆珠笔能不能均衡持久来油,马桶盖能否实现人性化调温,这些制造过程当然不是啥高科技,关键是我们在研制与生产过程中,是否全过程想到了“人”和“精”。
实际上,我国过去并不或缺这样的技能教育。学工、学农劳动技能课,在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小学课堂中基本上设有,有的中学还设有生产工场或劳动实行车间,学生每周定期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定期下乡参加学农活动。可是不知何时起,这项学生能力的锻炼科目,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3日本的“技术立国”值得学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你别怪大家花巨资去日本狂购别人的马桶盖,那是因为人家的东西的确比我们要人性化,而且实用价值很高。二战后,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他们的跨越式发展原因很多,但主因还是注重科技教育,不断推进技术教育事业的立体性发展。先后提出了“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口号。
不单培养少数拔尖人才,还对普通技术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础教育中把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目的上分离,且把以近代技术为基础的机械生产技术,作为普通教育中技术教育的中心内容,这项必修、必过的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一直贯穿中小学教育的始终。
五中会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要生发翻浪滚滚的创意,需要匠心的强力支撑。当下,创新创业大潮涌动,“互联网 ”风生水起。众多行业里面,需要大量的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工匠,蹲得稳身子、耐得住寂寞,精耕细作、志在高远,才能在“双创”大潮中不断创出新天地,创来恒增价值,创出优质产品,创开市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