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大降成品油价拽住CPI的连升脚步
(2011-08-09 23:06: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2011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已经创下创37个月以来的新高。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3.6%,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08个百分点。(8月9日《羊城晚报》)
这样的涨法的确让人忧惧,37个月以来,在CPI的“词典”中仅剩一个“涨”字。难怪不少网友已开始对此因无助而生怨气,有人发帖称,“自己已两个月不闻回锅肉香了,若再涨下去,我准备在自家阳台上拿洗碗水喂猪儿了。”虽然这是网友戏言,因为猪是喂大了,楼下的邻居可亏大了,但却折射出网友对“猪坚强”的无奈。记得上月2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走近北京社区与家庭主妇唠嗑时称,国家有关部门曾发170余道文件调控物价。央行在今年6月公布报告称,68.2%的居民认为物价高得难以接受,物价满意度持续走低。
一些机构似乎有种“文件依赖症”,总以为弄一大堆面无表情的文件,就能拽住CPI连升的脚步。这也未免太天真了一些吧。若文件拴得住“猪坚强”的腿,那网友就不会生发要在自家小阳台上养猪的“奇思妙想”了。颇长一段时间以来的现实却是,文件发了一大摞,执行力却软如棉絮,这使得吃、住、行、医、教等民生成本一直居高难下。民谚曰:世间何是福,无忧则喜。百姓对政府部门为民解忧的全部信任,均源于自己基本生活上之无忧。现在他们不仅有忧,而且可以说忧大了,我们还好意思公开拿下发多少红头文件来量化控制物价的业绩吗?
这反映出一些物价主管部门并未及时有效地抓住解决物价持续走高问题的根本。其实,办法不是没有,关键看我们愿不愿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敢不敢于动真格。当前,那些垄断行业所把持的水、电、气、油等基础性价格,这么些年来实在是涨得太离谱了,百姓诟病有加,他们关于此的生活成本如“压力山大”。这些是我们解决物价虚高问题之短板,理当尽快掐住其片面上涨的欲望,这才是务实之举。就拿成品油“跟涨不跟跌”来说,就是悬而未决的一个老问题。
国际油价上周暴跌超9%,但国内成品油价仍维系在历史最高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本月8日称,国内成品油价格暂不具备下调条件。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必须同时满足两条件:一是连续22个工作日,二是国际市场三地原油价格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涨价时满足一个条就行,降价时却必须要两个条件,这样的规定岂不荒唐。众所周知,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成品油价,不顾国人收入不足发达国家十分之一的现实,一直片面上涨,致客运与物流成本疯狂蹿高,至农产品赔掉老本,而市民那端的菜价、肉价却高得摩到了天。
而今既然一周国际油价暴跌9%已是4%的两倍多了,即便只满足一个降价条件,我们理当立即大幅下调成品油价,这才是尽快扼住CPI连续上扬的咽喉的务实做法,这才是为社会对高油价怨气增设减压阀之举,这才能让相关物价应声而降,以期尽快解除大多数收入不高的中低收入家庭的民生成本重负,扭转居民物价满意度持续跌降的可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