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看病等候不超10分钟,徒具观赏性
(2011-08-03 23:15: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卫生部日前给出“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分解指标,医院要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服务流程。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超声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不超过30分钟等。 “三好一满意”活动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是卫生部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重点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的。(8月1日《新京报》)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靠自己到药店买药解决不了问题的大病患者,不得不到大医院去看病,为的是用最少的时间和费用让大夫治好病。然而当他们从一清早去排队挂号开始,到等大夫把脉、各类检查、等病床、划价、收费、取药等一路苦苦等下来,几乎可以让一个好人也折腾得筋疲力尽、摇头喊累。所以卫生部这次专门出台相关规定,细致分解“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各种指标,将患者及家属就医的等候时间落到分,这当然难能可贵,出发点也不错。
然而好的想法不一定就有较强执行力。就我目力所及,当前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三甲以上的公立大医院,单拿排队挂号等候不超10分钟来说,便只是听起来悦耳罢了,因为根本就难以办到。即便真的从表面上让所有排队等挂号的患者人手一张专家号,也会让患者在下一步继续苦等专家看病。有些专家一上午便要看60到100个号,中途还不断插进来不少关系号,轮到患者看病时,有时专家看病两分种时间还不到,便开始下处方。有时吩咐患者下午再去医院做一系列检查,又是新的一轮等候……我们不免担心,再好的名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真地能把准患者的脉吗?
任何好初衷一旦脱离了民生实际,就往往会最终变为一种纸糊规定,只具片刻观赏性。其实,之所以出现人人都挤大医院的状况,根源还是我国当前公共医疗资源不足与不均衡的问题长期酿就而成。百姓之所以放下手中的活,有的边远山乡的农民甚至东挪西凑从数百公里外到大都市熬数夜通宵去排某名医的号,实在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在经受过千般痛苦,经过众多 “草根医疗”难以熬过疾病的折磨,甚至在死神一次次的张牙舞爪之时,才不得不倾其所能到医院看病,为的还是想从白衣天使的手中看到一缕生命之光。而一些百姓在死神威胁下,由于无钱到大医院来排队看病,只能选择在家默默等死。
诚然,国人收入增涨速度还较慢,这种增幅仍落后于物价的上涨脚步,特别是医疗费虚高痼疾未治。此等局面在短期内还无法及时解决。但在有限的公共医疗资源条件下,我们的相关公共机构的每一名公仆,更应本着对苍生、对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脑中常驻公平意识,穷尽一切办法将这一块并不丰厚的“公共医疗蛋糕”公平地切割好,切割得让人心服口服,别总将大部分资源继续集聚在少数大城市。并尽快出台相关保障制度,消除公共医疗资源的马太效应,确保公民在治病面前人人平等,还百姓看病易。这样做,才是为看病难百姓解决实质问题,而非继续这样只动嘴不动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