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胆革新方能将“晒三公运动”引向纵深

(2011-07-13 10:05: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11日,审计署公布“三公经费”,成为迄今为止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数据显示,审计署2010年“三公”决算数为2488.7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费近617万元、公务接待费865万元,其中审计署及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的公务车辆编制数和实有数均为206辆,全年车辆运行费1114.65万元,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5.41万元。今年的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压缩了2%。(7月12《新京报》)

 

被称作至今“晒三公”晒得最详细的审计署,的确是在这场“晒三公运动”中表现抢眼。说其仔细,只是他较之于之前“晒三公”预算的六个中央部门来说,稍稍多了几行数字而已,还与彻底公开“三公”的每一笔开支的具体走向的要求相去甚远。之所以民众对审计署“晒三公”充分期待,是因为这个部门的监督与审计财政金的神圣职责所决定。拿原国家审计长李金华的话来说,审计工作者是国家财政金的忠实的“看门狗”,谁乱动了,他们就要“吠声阵阵”。

 

但从审计署这次“晒三公”来看,我个人觉得,象征意味还是明显大于实质举措。首先,去年公车费未免太多了吧,今年才减2%,还好意思称响应国务院指示,压缩“三公经费”;其二,去年的公务招待费与出国费缘何这么多?虽然今年是零增长,但不降就是涨。在我们的印象中,审计机构都是“审”别人的财政金走向的,可以说职责与权力双重厚重。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除了少数外国机构的礼仪招待外,需要自己掏钱款待对方的情况其实很少。事实上,只要审计官员下去,不管被审计单位是否“内虚”,也不管“猪坚强”是否价格坚挺,被审计单位几顿饭还是款待得起的。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机构要审出“三公”里面的那一段段灰色故事,自己就得先全力避免成为这些“故事”的主人翁。一个部及直属分支机构便有多达200多辆公车,虽然其他部委或许比其更甚,但这还是明显超标配置了。不管是上世纪80年代,还是90年代中办与国办明确的公车配置精神,副部级以下官员不能配专用轿车。审计署有这么多能配享专车的“副部级”吗?先不看远的,就看看我国的香港特区政府吧, 17万公务员仅有20多部公务专车。难怪当前公车配置乱局一直无法求解,与肩负守护财政金职责的审计机构自己的身板骨不够硬郎不无关系。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已是副厅级干部的同学酒过三巡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真动了‘三公’,我立马辞职”。或许这仅是他的一句戏言,但我却从中感受到大幅减缩“三公”的艰辛程度,不少人早已将“三公”看成一块可以大啃一口的葱油饼了。当前,我们不仅需要尽快打破一些特权意识,而且需要加快相关约束权力的机制配置速度。以期尽快扭转不少官员“乱吃公款大餐不心痛、乱配公车不怯寒、乱出国私游不眨眼”的局面,并将这场“晒三公运动”引向纵深。我们不妨尽快从制度上扫清公开每一笔“三公”开支的障碍,并将其晒至互联网上,打通网友的举报与互动环节,大胆而彻底地接受公众全程监督。在这个方面,审计署不妨率先带头干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