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收取高额进场费的合理性何在?
(2011-05-20 00:27: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进场费导致的零供关系恶化近来频见报端。有媒体称,一袋锅巴出厂价仅1.2元,到了超市却卖到3元,高额进场费已成高物价的重要推手。商务部发言人姚坚17日表示,进场费的问题是中国零售行业、百货行业持续存在的一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对于商场超市进场费存在的问题,姚坚称正与有关部门调研起草相关规定。(5月18日《新京报》)
我注意到姚坚的这番力挺进场费的言论,存在前后矛盾之处。首先他一面称中国零售行业、百货行业收取高额进场费是中国持续已久的现象,是中国国情,所以具有合理性;另一面,他话锋一转,称收到进场费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意思是这个“东东”是市场经济下的良性的国际产物。实际上并非如此,世界上凡是市场化较充分的地方,都是不允许超市收取进场费的。美国是这样,大多数欧州国家也是这样。
就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就公开称不准国内和国外的零售商收到进场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全球影响力巨大的零售商家乐福,不得不“败走麦城”——退出在韩国与日本的零售市场竞争。明白人一看便知,进场费这块滴油的葱油饼,一旦被市场化体系较为完善、关爱百姓意识较灵敏的监管者一刀切断,那么,再牛的百货零售商也会黯然退场的。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将目光集中投向这方面做得较差的国家。
其实,进场费的收取不仅不合理,而且于法无据、于情无理。这种靠优势地位而形成的垄断市场、滥用规制的行为,相反有违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法条精神。难怪有网友发帖称,“零售商收取高额进场费,是不是也是出于一种无奈,因为商家还只是这条利益链上的一名啖吃者,相关公共部门也在这条利益链上大口吞吃着”。网友这样说,恐非无厘头。我们从姚坚的话中便可窥其究。他称,从2006、2007年开始,商务部已注意到这个现象,制定过两个规范管理办法,对于六种不合理的收费进行了规范,但执行效果不佳。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地方的商家对“规范”不理不问呢?恐怕并非执行不力那么简单吧。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为缓解菜贱伤农、农副产品价高的问题,从4月25日起至5月15日止,对大白菜、圆白菜、芹菜这三个品种免收进场费,此举一下就降低25%的成本。从菜地到百姓的菜篮子,其间的距离几百上千公里,菜价在最后被“猛拉”一下的地方竟是离百姓餐桌“一公里”的零售市场,这岂不让人大感意外。
以北京市为例,不管是超市还是菜场,摊位租赁和管理费近10年涨了10多倍,有些地方还强令摊主高价购买本市场“特许”的塑料袋,这些成本均计入菜价,高高地占到蔬菜零售价的近一半;超市里面的“打通关节”的花样更多,不管是农副产品还是其他日用百货,业内人士都知道“要进去,先送礼”。我们是该全面清理这些与市场经济严重背离的“合理性收费”了,而商务部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每行一步都该号准苍生脉搏,都该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