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百姓“仇官”还是官员“仇民”
(2011-03-15 16:38: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当谈到互联网上官员与民众交流的问题,李君如认为,在“仇官”问题上,老百姓即使最终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付出的代价会是很巨大的,“这是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的”。因此他建议“老百姓要保持清醒,要去考虑一下事情最终的结果,你一时的激动,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3月13日《河南商报》)
虽然李君如在最后反复强调要解决“仇官”问题,需要官民之间多多互动,“有权的人要善待没权的人,政府就该积极去调整收入分配,解决民生问题;没权的人也要学会去理解,要明白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追求绝对的公平是不现实的。”但笔者仍觉李君如这番话尚未挑明——老百姓所仇的不是好官官,而是贪官。连这个前提都未阐述清楚,便笼统地拿“仇官”来说事,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之味,不外乎还是想告诉百姓,不要再骂贪官了,少受点气,不然最终倒霉的还是你自己。
难怪这两天的网友评论,几乎一直指向李君如这一观点的对立面去。有网友直言不讳道:“就算真有仇官,仇的也是不为民好好作公仆的官;官不为民服务,则百姓就会民生困难,最后当然倒霉,那么他们不仇这些庸官仇谁?”最近,不断有包括官员在内的精英人士出来诠释“仇官”现象,不是劝百姓不要仇官,就是大说特说为官之难,甚至说官员也是弱势群体。窃以为,“仇官”之说频现有些莫名其妙。“仇官”一直是一些官员头脑中假想的一道伪命题,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反倒是少数官员由于自身不雅、不正,将本该及时和多角度批评失职官员但又渠道不畅的百姓视作“刁民”。要说仇,更像是他们“仇民”。
这方面的案例,单是见诸媒体的,便不少:一名教育工作者向“县官”反映拖欠教育经费的问题,拉了一下他的车门,后来这个百姓竟被刑拘;一名老者到乡政府办公室,碰了一下乡官的水杯,竟然也被刑拘……所以,说官员弱势,说百姓强势,有些本末倒置。若一定要认为官员是弱者,他们的精神上有重压,那我要说,它们一旦去与百姓面对房价多年上涨而住房难、学费不断上涨而上学难、医药红包久治不绝而看病贵、油价上涨和公路高价收费使出行难一对比,这种“弱法”便是微不足道。
一些官员想过没有,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尽职一些、做得好一些,让百姓远离倒霉事件,我想怎么会感觉到官员离他们似乎有渐行渐远的感觉呢?相反,只要百姓居家易、看病易、出行易,连他们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点对少数贪官的仇恨心也会消失的;况且,如果所有公仆精神上感到有压力,感到细密的监督眼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盯着他、盯紧他,身上负着了一座有形和无形的监督大山,那么,公权运行就不可能有“私奔”的空间。官员与百姓之间便会是鱼水关系,根本不存在谁仇谁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