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回的“常回家看看”让亲情褪色
(2010-11-26 12:48: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朱海洋老人的六个子女中,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也已47岁。连一个61岁的老人都不愿去看望生身老父,这的确是我们社会的一种人伦道德之悲,也是亲情淡薄与人情已了的某种孤单无奈与世态凄清。显然,朱海洋老人最后以期用起诉去夺回亲情的狠招,以及儿女无奈应招,双老用一口饭一泡尿拉扯大的儿女们,脸上着实是要被害一回“大臊”的。因为其乐融融的亲情,一旦是通过法庭上唇枪舌剑而获得,其人伦意义便毫无疑问地打上了无奈与悲凉的烙印。
寂寞深处,情困至极。特别是对老人来说,亲情的呼唤声往往更烈。我们不应囿于老人的退体金如何宽裕,也不应纠缠于一次次要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朱海洋首先是一名需要亲人柔和目光抚摸的八旬老人,他首先是一名盼望儿女们回家叫声“爸爸”,孙儿孙女们围在膝前喊声“爷爷”的人,他首先是一个可以向孤单老人之悲的境地“说不”的人。这种喊声或许也曾声嘶力竭过,或许也曾感激涕零过,但最终趋于徒劳——六名子女就在一个城市,他们都在各忙各的。
稍许欣慰的是,朱海洋尚有老伴能聊天。实际上,我国的“空窠老人”问题已日益显现。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在一天天变老,当孩子回家的身影日渐被“为生计、工作忙”所驱逐时,那些出行不便的老人便只能成为孤单的化身。据民政部的统计,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1.49亿,大约3000万以上的老人需要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空巢”老人常感恐慌、孤单、抑郁。有时楼下一阵脚步声,都可以让老人喜出望外,急急推开厚重的防盗门张望,一看并非孩子回家,随即跌坐回沙发里郁郁寡欢又一天。
孩子是啥,是膝前的融融天伦,当天伦被空间隔离,老人无法触及时,老人焦渴的眼里便只余酸辛。此时,老人最需的是子女的呵护与问候。我们不妨假设,若朱海洋老人的六名子女能常回家看看,比如帮父母涮涮筷子洗洗碗,唠叨点工作和生活的事情,比如将父母接至自己身边,再比如实在无法抽身,让父母活动活动筋骨,散散步到自己家里吃团聚饭等;假如孩子们能从精神上关心父母,如经常打打电话,报喜说忧等,那么,我们完全相信,朱海洋夫妇是不会将六子女推上冷冷的法庭的。
如果楼上楼下的铁门不是成天咣当作响,邻里几月甚至几年不知对方尊姓大名的社会人情实境,不至于此般冷漠,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朱海洋老人不会如此让六子女去接受法律的考问。所以,我把老人的这一举动看作是人情已了的客观折射。老人的起诉,看似冰冷无情,实则是他内心极度苦闷后的一声低沉的怒吼和抗议。

加载中…